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揭開財富密碼!點名6大行業最有可能致富,工程師竟沒上榜

2022-11-26 10:30

? 人氣

哪個產業最多有錢人?美國大數據告訴你。(示意圖/取自pexels)

哪個產業最多有錢人?美國大數據告訴你。(示意圖/取自pexels)

編按:現代人的生活每天都離不開網路,遇到不懂的事情「搜一下」便有解。前Google資料科學家好奇,人們是否能透過大數據來推出怎樣的工作最賺錢?又有哪些行業投資了特別容易失敗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美國哪些人很有錢?

其實直到幾年前,我們都只能有限度地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大概都知道有哪些行業較可能讓人發財,也多少有概念,知道那些在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的人比老師賺更多錢(高盛員工是否應該賺得比老師多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直到幾年前,都還沒有任何針對全體美國人,包括最有錢的那些人進行的完整研究。我們一直以來都只能藉由兩個有缺陷的管道,來判斷哪些美國人最富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我們可以問人。但是有很多人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賺多少錢,讓狀況變得複雜。傑克.麥克唐納(Jack MacDonald)是律師兼投資人,他住在華盛頓的一房公寓內,身穿破爛上衣,還會為了省錢,蒐集雜貨店的折價券。當他過世時,卻捐出靠著投資賺到的1億8760萬美元(約新台幣58.5億元),震驚眾人。相反地,安娜.索羅金(Anna Sorokin)在2013年移居紐約市後,立即躋身紐約市上流社交圈,她告訴其他人,自己繼承6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7億元)的信託基金。她在最高檔的餐廳用餐、入住最奢華的飯店,還讓朋友先墊錢,告知之後會償還。她最後因為向多人與數家機構詐財而遭到逮捕,鋃鐺入獄,大家這才發現她已經破產的祕密。大部分的人都不像麥克唐納或索羅金那麼極端,但是在複雜的當代生活社交舞中,許多人會故意誇大或掩飾自己的財富。

第二,就是聽一些有錢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透過媒體得知。不過我們所知的那些有錢人,顯著偏重人生故事有趣到值得一提的族群,因此我們對於有錢人的想法,嚴重偏向故事引人入勝的富豪。

幾年前到底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終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國富翁?這件大事就是術界終於獲准,和美國國稅局合作研究全美稅務人的數位化資料。所有資料都經去識別化與匿名處理。其中一個研究團隊–馬修.史密斯Matthew Smith、丹尼.雅岡Danny Yagan、歐文.席達Owen Zidar及艾瑞克.哲維克Eric Zwick,我之後都稱為「稅務資料研究團隊」,他們利用這些資料探究最有錢美國人的總體職涯發展。

在討論他們的研究結果前,我必須先做一段重要的公共服務宣言,不這麼做的話,我怕會被信奉社會主義、已故猶太祖父母的亡魂大吼,就是:賺大錢未必是適切的人生目標,也未必會帶給人快樂。第八章和第九章會討論與幸福快樂相關的資料科學研究,以及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金錢和其他因素扮演的有限角色。

84%的生財之道在於自有事業

好,現在就來看看有錢人的生財之道。

讓我們先從不那麼驚人的發現談起:稅務資料研究團隊發現,美國有錢人大多擁有自己的事業,而不是靠薪水賺錢。更準確地說,財富位居全美前0.1%的人中,只有約20%的人收入主要來自薪資。在這些有錢的美國人裡84%的人至少有部分收入來自自己的事業。

當然還是有一些富豪藉由向組織領取薪資,累積財富的著名實例。試想那些企業執行長,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傑米.戴蒙(Jamie Dimon),年薪超過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4億元);或是知名主播,如NBC新聞台的萊斯特.霍爾特(Lester Holt),年薪超過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1億元);或是頂尖運動團隊的教練,如大衛.肖(David Shaw),史丹佛大學在2019年付給他890萬美元(約新台幣2.8億元)的薪資。

不過從數據可以得知,這些藉由薪資致富的途徑較為少見。稅務資料研究團隊發現,在前0.1%的富人裡,每一位靠著薪資達到這個地位的員工,可以對應到3位靠著經營事業獲利達到這個地位的企業主;或者以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就是在富豪中每出現1位戴蒙(員工)就會有3位皮爾斯(企業主)。

即使某個人的薪資高得誇張,像一些運動明星那樣,也不會變得和擁有正確資產的人一樣富有。尼克.馬吉烏利(Nick Maggiulli)這位資料科學家最近指出一件有趣的事,在2萬6000個曾出戰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男性裡,你知道誰最有錢嗎?答案是傑瑞.理查德森(Jerry Richardson)。他是誰?他是已經退役的外接員,在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兩個賽季中,總共接到15顆隊友傳球。從美式足球退役後不久,理查德森就創辦自己的事業,購買並擴張速食店哈帝漢堡(Hardee’s)的店面,入股500家以上哈帝漢堡的店面,為他建立淨值超過20億美元(約新台幣623.8億元)的財富。相反地,史上最偉大的外接員傑瑞.萊斯(Jerry Rice),在20年的球員生涯中,總共接了1549次傳球,據估算有4240萬美元(約新台幣13.2億元)入袋。財富數學式可以這麼寫:15次職業生涯的接球數+500間哈帝漢堡的價值,是1549次職業生涯的接球數+0間哈帝漢堡的大約50倍以上。

順帶一提,理查德森運用自己的財富,成為卡羅萊納黑豹隊(Carolina Panthers)創辦人之一,但是因為被指控在職場的發言具性暗示又涉及種族侮辱,而被迫出清所有股份。因此,請注意要從理查德森的故事吸取正確的教訓:故事重點是擁有資產這件事對於建立財富的重要性,而不是怎麼當一個好人。

最難以致富的行業

擁有自己的事業是在美國致富的主要途徑,但是不保證你一定會發財。每一位每年都可以穩定賺大錢的皮爾斯,都可以對應到更多創業後就倒閉的人,還有許多人雖然開創事業,卻只能勉強擠出一點獲利。

在商場上,是什麼決定成敗?選擇進入哪個領域至關重要。有些行業可以催生好生意,讓企業主很有機會發大財,但有些行業就不是如此。

讓我們從後者開始,談談那些難賺的事業。田恩.羅(Tian Luo)和菲利浦.史塔克(Philip B. Stark)檢視哪些行業企業主的事業存活率最低。他們利用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大量資料集進行研究,該資料集涵蓋所有在美國營運的事業。

事業存續期間最短的行業是哪一個?唱片行。唱片行平均撐2.5年就會倒閉。句話說,典型的唱片行生涯軌跡就和許多啟發店主的搖滾巨星一樣:短暫,但成功吸引迷妹。

這是資料揭露的規則之一:看似誘人的行業–那些孩子可能會想成立的事業,往往很快就會關門。快速倒閉的企業清單上,還有電子遊樂場、玩具店、書店、服飾店及美妝店。

換句話說,這項研究提供有意創業的人重大警告。如果想投入孩提時夢想的誘人行業,一定要格外小心。

這些行業往往競爭極為激烈,你很難從中脫穎而出,還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損失大筆金錢。(我必須承認,確實有些創業領域既誘人、成功機率又高,待會兒就會提到,但是要投入那些行業需要極具天賦,還得為事業奔忙。)

看似誘人但保證失敗的途徑。(圖/商周出版提供)
看似誘人但保證失敗的途徑。(圖/商周出版提供)

最可能創造財富的行業

那麼,哪些行業最可能創造財富?

稅務資料研究團隊記錄各領域中,有多少企業主可以躋身全美收入前0.1%的行列。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表,擷取自研究團隊放在線上附錄的表J.3。

圖表中的5個行業孕育最多富豪企業家,不過用這個圖表來判斷獲取財富的最佳途徑可能會被誤導,以下我將解釋箇中原由。

最多百萬富翁的前五大行業。(圖/商周出版提供)
最多百萬富翁的前五大行業。(圖/商周出版提供)

所以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該辭職,到這些稅務資料研究團隊發現富豪最多的行業創業嗎?致富之路就是開餐廳,然後試圖加入4000多位有錢老闆的行列?那位蒐集祖母的食譜並開披薩店的女子,難道不只是追隨自己的夢想,還追隨數據?

不是這樣的,單就這個圖表來看哪些行業適合創業會被數據誤導,原因在於:它只顯示在該行業創業致富的人數,並未考量到總創業人數。有些行業排名高,只是因為這個領域創業的人非常多,而不是因為創業致富的人占比高。

回到餐廳這個主題,我分析公開的人口普查資料後發現,餐廳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創業類別。全美有超過21萬家餐廳,意味著4471位餐廳老闆只占總數的2%左右。換句話說,開餐廳並不是致富機率特別高的選擇。如果你遇過許多有錢的餐廳老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餐廳老闆太多了。

相反地,有些領域致富的機率大上許多。想想汽車經銷商,那是另一個在稅務資料研究團隊的圖表中名列前茅的行業。依據人口普查資料,全美總共只有2萬5200家汽車經銷商。換句話說,5236位有錢的汽車經銷商占總企業主比例高達20.1%。也就是說,汽車經銷商這個領域幫助企業主成為全美收入前0.1%的人的機率,比餐廳高10倍左右。

作者介紹|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Seth Stephens-Davidowitz

曾任Google資料科學家、《紐約時報》撰稿人暨華頓商學院客座講師,於史丹佛大學哲學系取得學士學位,是史丹佛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爾後赴哈佛進修,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其研究已刊登在《公共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等聲望卓著的出版物。

2017年出版《數據、真相與謊言》(Everybody Lies)一書,獲選《紐約時報》暢銷書籍與《經濟學人》年度書籍。現居紐約布魯克林,是大都會隊、尼克隊、噴射機隊、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忠實粉絲。相關著作:《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數據、真相與人生: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找出致富、職涯與婚姻的人生解答》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