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透明化,揭開台商不能說的秘密

2022-11-10 09:40

? 人氣

在過去,企業賺取獲利但沒有報稅,經常透過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去處分,讓金流暢行無阻,不會受到任何阻礙。過去常用的手法是:地下匯兌、轉投資或是設立境外公司,重新以外資身份回來投資台灣,種種的方式都能造成資金的流動,並且不用繳稅。不過,在金融透明化施行後,加上稽徵科技與手段,國稅局要衡量每一個個體,究竟有多少錢、應該有多少錢,過去報過稅的所得有多少,似乎變得更容易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結來說,科技的進步造成稽徵的便利性及有效性,過去查不到的細節,覺得不會有人知道的部分,現在都像照妖鏡無所遁形。一旦財富異常增加的時候,早晚會被發現。像是銀行在支付利息時,發現利息所得巨額增加,國稅局就會反推你的存款應該增加多少,而成為被調查的破口。

另一個被調查的細節就是把錢拿出去消費的時候,會被國稅局要求消費金額的項目,問題是賺了錢卻無法拿來消費,請問那些錢還有意義嗎?因此在新的稽徵手段、新的稽徵科技日新月異,造成稽徵成本愈來愈低的情況之下,再加上稅捐調查的精準度、成功比率不斷上升,最好的應對調查方式就是不被調查。

至於要如何降低被調查的風險?最重要的前提是:在國稅局眼中建構你的課稅形象、個人的負擔能力、個人財力究竟長什麼樣子?這些財力既然能公開在國稅局之前,當然是一個合法的、完稅的或是不用扣稅的所得。

以我實際處理的客戶為例,國稅局去衡量他每年的實際消費、購買土地的資金、股市中股票買超賣超等金額申報。國稅局經過計算後,發現他一年花了一億多元,但所得申報卻沒有那麼多,之後,我們發現,他其實早年就有這些錢,只是早年賣了一些不用繳所得稅的股票,因此手上可能持有五、六億元現金,是很合理的。

所以要建構曾經有過所謂的租稅能力,哪些是繳過稅的?例如,在民國 105 年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的情況之下,有繳過證交稅代表有過交易紀錄,無論是賺來的還是本體價值,就是有這筆金額存在,代表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支付這個錢,只是這樣的做法是事後被調查時的解釋與說 明。假設無法證明有類似上述過去的所得來源,可能很多交易事件都會被質疑,所以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也就是在沒有被查之前,必須做好資料收集與準備,事先準備好的資料,對國稅局而言,可信度遠高於被調查之後才去補充提供的資料,這是和國稅局產生信任度的問題。

作者介紹: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是一個關注企業永續經營相關議題的研究單位,有感臺灣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等因素,長時間與傳統記帳業者之共生關係緊密,唯缺少積極正面之互動性。企業的成長需求無限,若長期只著眼於基本稅帳務服務,而忽略企業內控的策略與規劃,不但組織運作無法順暢,更遑論企業的永續發展。

跨越新世紀,有志之會計專業服務者思圖突破傳統困境束縛,共組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期許成為相關稅務法務的研究、論述與溝通平臺,目標是透過整合財、稅、法等專業諮詢,協助臺灣企業財務更穩健,以及培育財稅專業人才,共同擘畫國家社會發展的美好願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財稅新布局:掌握CFC&ESG讓稅負變稅富》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