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透明化,揭開台商不能說的秘密

2022-11-10 09:40

? 人氣

更加直接的還有所謂的實際營運處所(Place of Effective Management,簡稱 PEM),很有可能境外公司被認為沒有在境外實際營運,其實甚至不用台灣本地判斷,只要在當地的銀行做實名認證(Know your customer,簡稱 KYC),也就是客戶盡職調查時,只要表達該公司在當地是一個消極營運事業,也就是沒有實際營運的狀況,或是收取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一些股利、分紅,就會被認為在當地沒有實際營運狀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旦被認定在當地沒有實際營運狀況,就會被追究究竟在哪裡產生實際營運?該公司負責人的母國、負責人的住所地、居所地,稅務居民身份所在地,都可能成為課稅來源。此種課稅方式,會致使 PEM 手段更加嚴重,稅務機關會把整間企業視為是在台灣營運的企業,直接適用台灣境內法律的規定,也就是說,這些所得會因為這個 PEM 的認定,轉換成為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完全不是適用境外所得去課稅。這樣的延伸效果,相信是企業主們不樂意見到的。

所以從全球資金透明化可以強調兩件事情,一是過去的金流的存量,過去存下來的錢該如何揭露與使用?二是接下來,現在進行中以及未來企業要賺的錢該如何定義,如何才能符合各國稅法規定?這兩件事是目前務必要未雨綢繆的部分。

延伸閱讀:保守的軍公教長輩,教出不懂投資的孩子!專家揭理財盲點:薪資結構、升遷規則

因應稽徵科技化,必須建立新的稅務負擔能力之圖像

回到台灣本地企業對應的財稅現況來看,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迎接 CRS 主要會提到三件事情:第一,上述提到的稽徵手段,透過全球數據交換、銀行資訊的交換,再透過科技與電腦系統的輔助,金融機構擁有龐大的銀行資料數據情況下,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大數據判讀,此種稽徵手法,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

過去無法以有限的人力,逐年核對企業或個人的銀行明細資料,判斷「正常」應該有的資產是多少,應該擁有的財富是多少。然而經過電腦讀取過去與銀行的往來資料,可以明確勾勒出個人的用錢習慣以後,一個人該擁有的資產以及資產的增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增加的趨勢。若再配合此人在國內的財產資訊,包含台灣擁有的房屋等不動產的登記資訊、股票交易資訊,甚至車輛的購買資訊等種種需要登記的有價資產,都能清楚看到財富的軌跡,國稅局只要透過這些所掌握的資料,就能研判此人的資產不斷地增加。但是,所得是否相對應的增加或申報?或是所得來源究竟為何?就會是國稅局稽徵的重點。

其實,自從 2012 年開始,國稅局就開始透過財稅資料中心與大數據,陸續試行查核,近年來在系統更新與資料陸續累積下,其實非常精準,不斷提高判讀的精準度,而且資訊條件不斷地精進與設定,更加的準確。那麼這種新型的稽徵手法,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