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肚前請注意:真干貝、加工干貝營養差很大,小心花錢買到一堆冰

2022-10-21 10:50

? 人氣

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說明,磷酸鹽類是水產加工食品常見的保水劑與結著劑,用途是使產品外觀更飽滿、結實。牛乳蛋白則可以增強蛋白質之間的黏著性,增強乳化效果。這些添加物目的是為了避免組合物解體,也改善口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泰源強調,業者本可依規範添加合法食品添加物,重點在於添加多少量與是否如實標示。在花蓮經營海鮮餐廳的主廚曾璽文亦表示,食品加工若符合食品安全規範就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業者是否會使用欺瞞的手段,以低價食材謀取暴利,並造成消費者受誤導而買到錯誤的食材。

衛福部也提醒,磷酸鹽普遍使用在各種加工食品中,但若攝取過多,可能造成鈣磷平衡失調,有引起慢性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產品圖像、文字易誤導消費者,價格落差甚大

不過市面和網路上販賣的人工干貝是否如實標示呢?記者查詢網路賣場和市場販售端,發現雖然有部分店家標明「組合干貝」,但也常以「NG干貝」或「圓干貝」之名販售,在包裝或廣宣仍使用天然干貝圖像作為商品照,消費者難以區別。只有少數商家會額外說明,「產品由干貝碎肉及其調味原料組合而成,經加工處理後外型與干貝相似」。

市售干貝產品的價格差異甚大,從兩百元到兩、三千元都有,「一分錢一分貨」是不變的真理。陳姓業者解釋,組合干貝一個的成本大概在10元以下,腰子干貝大約20元,而真正的帆立貝貝柱會依照尺寸不同,價格也會不同,從20元至200元都有。

「一個東西做出來,有它的市場,工廠才會繼續做」,陳姓業者指出,大約四年前有廠商開始推組合干貝,顯然有其市場,主要是在團購。曾璽文則表示,組合干貝其實就和人工注脂肉及組合肉一樣,「什麼樣的價位就會出現什麼樣的食材」。

記者在水產批發行看到別的品牌的組合干貝,外包裝也沒有任何「組合」的標示-正面(攝影/馬振瀚)
記者在水產批發行看到別的品牌的組合干貝,外包裝也沒有任何「組合」的標示-正面(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外食族若不主動詢問,幾乎難辨食材的箇中差異

消費者若自己購買有包裝的生干貝,還能留意標示,但外食又該如何分辨?餐點內的「干貝」皆經過切分和烹調,消費者除非主動詢問店家,不然在外觀上極難辨別是哪種干貝。

記者實際走訪平價鐵板燒餐廳,點了兩道干貝料理,價格都不到200元。一道是「干貝」,端上來就可從正圓形的齊整外觀,立判是「組合干貝」。另一道「香菇炒干貝」則已經分切過,難以辨識,製作餐點的師傅坦言是使用「腰子貝」。

另外再查訪一家平價火鍋店,菜單上的干貝只要60元,餐點送來後,兩顆干貝的外型、大小和包冰情況,明顯與記者購買的「組合干貝」一模一樣。

由此可知,消費者若外食點了平價「干貝」,極可能都不是天然干貝,而是組合干貝與腰子干貝。曾璽文表示,在政府相關法規上路以前,只能呼籲消費者提升對食物的認識,點餐時多問一句產地、是否有加工,或許就能得到答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