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投資人的操盤策略,與一般散戶有何不同?

2022-10-04 09:40

? 人氣

政策組合

過去的投資機構對於資產類別特徵和目標評估,都是採取自上而下的評估,再進而形成政策組合。投資長運用計量分析,充分了解市場狀況後下判斷,選擇最適合實現目標的策略來配置資產。這些目標即是提升投資報酬的重要動力,也是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威利顧問公司(Willett Advisors)的史蒂夫.雷特納(Steve Rattner)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報酬大都來自「貝它」值(beta;指投資組合與大盤的連動性),而「阿爾發」值(alpha;指超額報酬)只占很小的比例,不管你多麼會挑基金經理人而他們的操作有多麼厲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的投資長,則對政策組合的觀點做了一些精細的調整。回想起來,資產配置可能會影響投資績效,但投資長並不宣稱自己比較厲害,會預測資產類別的投資報酬,就算有其實也很少。資產類別評估除了和董事會有效溝通之外,要做為投資組合的定錨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是資產類別可能變成嚴格的投資範疇。羅莎.修絲尼安(韓斯利慈善信託基金投資長)發現這種嚴格限定的「盒子法」(the box approach)會是一場災難,資本分配者可能妥協某些標準以求收入某些投資,又因為不符標準而錯失某些很棒的投資項目。

傳統的資產配置對現在的市場狀況也不比過去敏感。麥特.惠納雷(紐西蘭超級基金執行長)發現資產類別也各有生命週期,愈來愈多機構投資人跳進去以後,超額報酬自然隨著時間慢慢下降。關注特定資產類別吸引力的變化,也是考量未來投資報酬的重要因素。順著這個方向思考,葛馬奧基金公司的班.因克(Ben Inker)認為,其實投資人在回答「我要付出什麼代價」的問題之前,也無法明智評估狀況。

在傳統資產類別結構上,投資長也有創新,不再只是設定幾個資產類別做為目標,而是為投資過程塑造靈活度。澳洲未來基金(Australia Future Fund)的雷夫.安德(Raphael Arndt)發現,選擇權價值的靈活性就不是傳統投資組合理論會考慮的對象。吉姆.威廉斯(蓋提信託基金投資長)認為,資產類別說到底也只有兩種嘛:借來的跟自己的。其他只是形式罷了。史考特.馬帕斯(聖母大學捐贈基金退休執行長)把聖母大學的資產類別從六種縮減為三種,只留下公開上市、私營募股和投機(opportunistic)三種,主要以流動性做區分。但更多分類選項讓投資團隊可以從中選取最好的操作經理人,比較各種不同於傳統資產類別的風險和報酬。

麻省理工學院的賽斯.亞力山大,採用以經理人為中心的配置架構取代過去的資產類別。這個團隊一直在尋找不依賴資產類別或策略的優秀經理人,根據經理人信念、資產吸引力、彼此關係的好壞、流動性以及相對麻省理工投資組合的策略分散特質來設定部位大小,也仔細衡量伴隨而至的風險,設置總額限定以維持足夠的分散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