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過程vs.專注結果,哪種人更能達到目標?

2022-08-24 09:40

? 人氣

注重過程vs.專注結果,哪種人更能達到目標?(圖/photoAC)

注重過程vs.專注結果,哪種人更能達到目標?(圖/photoAC)

過程導向(Process-Based)vs. 結果導向思維(Outcome-Based Thinking):人們對於事件結局的評估,基本上可以分為「結果導向的思維」和「過程導向的思維」。結果導向思維鼓勵關注個人想要達到的最終狀態(例如,考試想獲得高分),而過程導向的思維涉及導致預期結果的循序漸進之過程(例如,學生設想如何透過有效方式以達到考試獲得高分)。一般而言,過程導向的思維通常比以結果導向的思維更有助於達成目標。具體而言,相對於結果導向的思維,過程導向的思維可以提高所欲完成任務的表現。早期雷達(RADO)表有一句經典的廣告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便是典型過程導向的思維模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容產品廣告通常會以美女來標榜使用該項產品後的成果、烹飪用品的廣告展示美味的食物,健身器材的廣告會展示使用者在使用了健身器材後健美的身材。由此可見,注重結果的訊息通常是比其他方式更具有說服力,且更受歡迎。

然而,過於注重結果可能會造成過於在乎做事的成效,也就是對於不良的成果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不論在職場上、日常生活上,我們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事事如意、盡善盡美,勢必起起伏伏、有高有低,難道事事一定要力求完美嗎?也許你有聽過某某人是完美主義者,但什麼是完美主義呢?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弗烈德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經說過一句話:「在真善美的情境中,人們把自己設立為完美的標準;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只是沉溺在此情境中崇拜他自己而已。」

完美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人格特質,其特點是追求完美,對目標表現的標準過高,並伴隨著過度批評。完美主義者被視為是那些「對自己設定極高的標準,對低於標準的東西感到不滿意」的人。在最近的臨床心理學中,完美主義被認為是導致多種精神疾病的原因,例如飲食失調、強迫症、焦慮和自殺。然而,其他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員卻主張,完美主義未必一無是處,但可能同時具有負面和正面的影響,這取決於完美主義者如何解釋他們的目標表現。完美主義可以分成「適應性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和「適應不良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適應性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對他們的目標表現有很高的期望。當那些高度的期待無法實現時,「適應性完美主義」者會採取自我調適的手段;然而,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表現,「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會對於自我給予嚴重的批評,並產生內疚與自責。

延伸閱讀:為何男人不願花1萬買沙發,卻肯花10萬升級汽車座椅?這個思維陷阱讓你多花錢

我有一位朋友,他自己本身是一位醫生,他的太太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大女兒在求學時期就凡事力求完美,不論是在課業上、音樂上、繪畫上、甚至在體育競賽上都要求盡善盡美,卻不容許自己有任何失誤產生。只要是參加比賽或考試,一定要得到第一名才甘心,因此生活壓力非常大。為了在各方面的表現都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所以她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五個小時,若是有任何一次的考試或競賽沒有拿到第一名或冠軍,就會受到很嚴重的心理打擊!

我有一次勸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小孩逼迫地這麼緊,他說完全不是因為他的緣故,而是他女兒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這麼完美。我則是勸他必須要告訴他女兒一個觀念:人生沒有永遠的第一名!即使一輩子都處於順境也未必是件好事,「唯有些許的不完美才能成就人生真正的完美!」

上面的例子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應以過程導向為出發點,凡事盡力,對得起自己即可,不必太過在乎是否具有完美的結局。當你感到壓力很大而無法輕鬆面對「結果導向」的不完美結局時,不妨暫時跳脫當下的情境,徹底放空自己,不論是出門旅行、聽場演唱會音樂會,甚至找朋友聊天,均有助於釋放心理壓力。但最重要的是,放下「只追求滿分」的心態,才能回歸自我。

然而在職場上,這個觀念可能就必須做一些修正。想想另外一個情境:你的部門主管要求你在一週內完成一份工作上的評估報告,你自以為這份報告做得非常好,但你的主管看過這份報告以後卻打了回票。此時你的內心可能會想「我已經盡力了啊」!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職場上,公司要求的是績效與成果,而不是你是否已經盡力!如果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但還是未能達到公司所要求的績效的話,那這個時候可能必須反省一下自己的做事方式與是否有哪些關鍵能力有待加強,而並非以「我已經盡力了」作為藉口。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歸納出一個原則:在面對自己內心的時候,過程導向的評估有助於你的身心靈健康;但是在面對工作的時候,則必須做自我調適,讓自己能夠盡量符合公司以結果導向為評估標準的作法。

心理學家推薦了幾種方法來減輕完美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1. 接受不完美的存在: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自己和個人,認清現實才能讓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2. 完美要以現實為前提:一味盲目地追求完美而忽略現實的處境,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不堪。

3. 避免與他人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指的是「社會比較理論」當中的向上社會比較。這世界上可能永遠有比你更優秀、更傑出的人,若你沉溺在無謂的「向上社會比較」當中,恐怕會讓你陷入挫折感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在自我的人生追求當中,「唯有善待自己,並放下自己的競爭心」,才能讓你享受不被束縛的人生,而讓身心靈得到釋放!

作者介紹:高登第

高登第教授(Professor Danny T. Kao., Ph. D.),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左腦悠遊於心理學相關研究,右腦縱情於西洋古典音樂欣賞。專長為社會心理學與消費心理學,曾出版多部古典音樂與管理學經典譯著,學術著作則發表於《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以及《Psychological Reports》等多本國際性心理學期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直覺陷阱:擺脫認知偏誤,擁有理性又感性的30個超強心理素質》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