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總在最後一刻才完成?專家公開5招告別拖延症,不改善恐引發憂鬱症、焦慮症

2022-07-16 09:30

? 人氣

拖延是一種常見行為,指無法自我調節,即使知道有嚴重的後果,也仍然會把事情往後推遲的行為,嚴重甚至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示意圖/取自pakutaso)

拖延是一種常見行為,指無法自我調節,即使知道有嚴重的後果,也仍然會把事情往後推遲的行為,嚴重甚至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立即做」與「拖延做」是一對截然相反的詞,一提到前者,大家很自然地會想到一個動力十足的人爭分奪秒地完成任務的場景,而一提到後者,一般一個懶洋洋的人的形象就會躍然眼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法就是一個經常「拖延做」的人,他的一天通常是這樣度過的:

早晨七點,鬧鈴響起,他隨手按掉鬧鈴,想著再躺十分鐘就起來。

早晨八點,他依舊在床上。

上午九點十分,他匆匆忙忙地趕到公司,但是已經遲到了十分鐘。

上午九點半,應該檢查郵件、彙報任務的時間,他卻對著電腦發呆。

上午十點,老闆催工作進度,他趕快打開檔案,寫幾十個字就休息一段時間,一般在截止日期前一刻才能完成任務(也經常無法完成)。

下午五點,下班(經常因工作仍未完成,不得不留在公司加班)。

晚上八點,他疲憊地下班回家。

晚上十二點,家人都睡了,他依舊沒有放下手機,想著過一會兒再睡覺。

凌晨一點,支撐不住,他終於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七點又是一模一樣的一天,如此周而復始,不曾改變。

縱觀這位「拖延症」患者的一天,你是否感覺到了一些熟悉之處?你是否也和他一樣總是不能及時完成任務?是否也怎樣都無法集中注意力?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拖延症。

拖延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指無法自我調節,即使知道有嚴重的後果,也仍然會把事情往後推遲的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憂鬱症、焦慮症。

拖延症的危害十分嚴重,就拿上述例子來說:

第一,精神不濟。

李法在晚上總是拖延上床睡覺的時間,不良的作息讓他每天都精神不振,大腦昏昏沉沉,身體也出現了不少的毛病。

在工作中,他總是在最後一刻才完成任務,這不僅讓他越來越得過且過,也讓他更加消極怠惰。

第二,浪費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生活才會有滿足感,李法整個上午的時間,只有完成工作任務的碎片化時間才能算得上是「有效時間」,在這段有效時間中他完成的工作品質並沒有其他同事高,由此產生的空虛感也時時刻刻困擾著他。

第三,成就減少。

李法完成工作品質下降,時間增長,導致可獲得的成就降低,薪資一直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看不到上升的希望。而且由於李法的惰性,某些原本的計畫和想法都被擱置,沒有去追求的動力。

第四,情緒失控。

在拖延症的後期,李法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想要改變可是又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自責情緒、罪惡感、焦慮感以及對自己的不斷否定、不斷排斥,導致了情緒的極度不穩定,在家中他經常會無意識地發火,甚至在工作中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

拖延症危害重重,若是任由它肆意發展,我們的生活將會深受其害,那又應該採取何種舉措控制住自己的拖延症?怎樣讓自己時時刻刻充滿動力?

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施蒂爾(Piers Steel)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

改變的動力=(期望× 價值觀)/(衝動× 推遲)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當你的價值觀符合程度與期望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高,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低。而你的衝動程度與推遲程度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低,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高。

也就是說,想要增加自己改變的動力,要麼提高價值觀的符合程度或期望,要麼抑制衝動或推遲欲望。

首先,提高自己的興趣,化「被動事件」為「主動事件」。

興趣是行動最大的助力,一件任務若是上司、家人強加給你的,那麼你對它的排斥程度將遠遠高於自己想要主動做的任務,「被動事件」與「主動事件」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興趣的高低,只有提高自己的興趣,「被動事件」才能變成「主動事件」。

其次,期望越高,動力越足。

著名心理學家弗魯姆(Victor Vroom)認為,人總是渴望達到一定的需求,並想方設法追求目標,意思就是,行動結果越符合自己的需求,行動的動力就越足,為此,他提出了期望理論:

M(動力)= V(價值)×E(期望值)

公式中,M 表示行動的動力,即一個人積極性的強度;V 代表價值,即獲得的成就;E 表示期望值,即人們根據已知經驗推測出之完成目標的主觀機率。

動力即為價值的總和與期望值的乘積。

大部分管理層都曾根據這個公式來激勵員工前進,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提高E(期望值)。

繼續上述的例子,李法最近換了一位上司,這位新來的上司雷厲風行,上任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李法之所以在工作上拖延,最大的一個問題便是工作總是與預期不符,一些簡單的任務做完沒有成就感,而且晚一點再做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又容易打擊人的積極性,大幅降低了自己的期望。

李法一直處在糾結中,任務總會被他拖延到最後,怎麼也完成不了。

新來的上司為了提升大家的積極性,用獎勵的原則來鼓勵員工進步,完成任務的速度與效率提升就會得到相應的獎金;相反地,若是工作達不到要求,也會有一定的懲處舉措。

此外,上司在工作的過程中與員工的交流也多了起來,這樣一來,員工的積極性也大幅提升,與上司之間良好的關係也提升了員工的期望值,從而有了更為充足的前進動力。

再次,抵禦周圍的誘惑,減少衝動。

當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誘惑時,你的注意力會不自覺地轉移,那些使你變得消極、缺乏動力的東西會大幅增加你的衝動,從而降低行動力。

誘惑即是與任務無關卻消耗你注意力的東西。

美國著名實業家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曾說過:「抵禦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遠離誘惑。」對於像李法一樣的員工來說,誘惑不僅僅是娛樂上的誘惑,還有不斷跳到背上的「猴子」,這也算是一種「誘惑」。

猴子定律:猴子代表著每個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問題,而突如其來跳到背上的猴子則是別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問題,它們因為一些原因被放到了你的身上,來分散你的注意力。

李法在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來自同事或者他人的打擾,別人想要他幫助解決工作上本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李法礙於情面不得不幫助同事,而且李法有時會承擔培訓新人的任務,那些新人的工作量也會額外落在李法身上。

這些東西都是「背上的猴子」,遇到這種情況,優秀的管理者都會選擇避免這種「誘惑」,關鍵是選擇你最關心的「一隻猴子」,除了這隻「猴子」之外,其他都是「誘惑」,應該加強抵禦,從而減少衝動。

最後,將時間具體化,減少推遲任務的頻率。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句話中的「明日」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它是無限推遲的以後,對於一些拖延症患者來說,明日就是不復存在的。

據研究表明,將時間具體化會提高一個人的警覺性,比如,下個週末、明天晚上七點鐘或是明年三月一號,這些具體化的時間比下個春天、後年、以後、下一次有時間的激勵強度更高。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拖延症不僅使人精神不濟、成就減少、時間浪費,還會讓人情緒失控,只有堅守「立即做」原則,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個人的期望值,抵禦住周圍的誘惑,將時間具體化,因拖延導致的精力喪失才會減少。

因此,不要拖延,立即做起來!

作者介紹|李夢媛

90 後青年人氣作者,在校期間就讀於臨床醫學專業,同時精研心理學。以多個筆名常年縱橫於簡書、微博、知乎、書旗等知名網站,發表作品字數超過50萬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深度精力管理:33個超實用技巧,把精力用在刀口上,完成更多目標》(原標題:「立即做」原則,告別拖延症)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