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補習、英文卻比同學都強!她在兒子電腦發現「驚人真相」超汗顏…一窺優秀孩子的自我養成

2018-10-23 09:30

? 人氣

小福的英語能力在他的年齡層中算是很不錯。過去在學校,大考、小考幾乎都滿分,週三下午上外籍老師的社團課程,曾被稱讚發音很標準,也曾被學校推派去參加校際比賽,拿回特優獎座。我從未在學英語這件事上要求他,只見他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進步,就這樣把英語學得有模有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看見小福長相有西方人輪廓的人也許心裡會想著:「他爸爸是外國人,他英語一定很好啊,基礎不一樣。」

但「外國」有很多國,法國人的英語滿爛的,小福的爸爸和爺爺奶奶只跟小福講法文,我在家只跟兒子講中文,去阿公阿嬤家是講台語。小福的家庭生活中不管是在法國或是在台灣,都沒有家人以英語跟他對話,甚至連一本英語繪本都沒看過。到底他是哪一根神經跟英語接上線?

英語自學最強方法

八歲那一年,我們從台灣回法國念三年級(CE2),一年後再度回台灣小學念書,就在那一年,我發現他很自然地接受英文並使用英語。

「我們明明是回法國,那是一個連電影都覆蓋法語配音的國家,沒有理由孩子人在法國卻英語能力大增?」我不解這是什麼原因。莫非跟法國學校教的英語有關係?難道法國的英語課比較好?不,這是絕對沒有的事,法國小學CE2的英語跟台灣比起來不見得更優,在我眼裡看來是很制式化的。比如,我記得小福的法國英語講義這樣寫:

【英語會話】

打招呼——

A: How are you?

B: I'm fine.

C: I'm sad.

D: I'm so so.

我不清楚法國老師怎麼教CE2的英語課,或許這樣的方式有其目的。但看到「I'm so so.」會直覺地認為這教材編寫者有點Frenglish(法式英文),以法文中常用的「Comme ci, comme ça.」(還可以、馬馬虎虎)為概念來寫講義。

小四回台灣那年,兒子在我的桌上型電腦玩線上遊戲,我跟所有的家長一樣,可以讓孩子有節制地玩電玩,但一聽到線上遊戲則顯得有點保守,馬上想到是不是孩子「沉迷」了?想到網路上很多壞人會利用線上遊戲來騙小孩⋯⋯當時我心中覺得不妥。

「要吃飯了,不要玩了,馬上!」我說。

「媽媽,我現在不行⋯⋯」

「有什麼不行,不過就是遊戲輸了,有什麼了不起?你馬上過來吃飯!」

「媽媽,給我五分鐘,我跟我的隊員說一下。」兒子很焦急,似乎忙著處理事情。

然後他又問我:「我如果說『My mother call to eat dinner, I must leave.』這樣的英文可以嗎?」

蛤?用英文?兒子何時學到英文?於是吃晚飯時,我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

小福說他在線上遊戲「Minecraft」裡跑了好遠好遠,最後跑到一個非常好的地理環境,是個有海、有河、有山的好地方,他說自己蓋房子的能力不是太好,應該找人來幫他建造一個新世界,所以就組織一個團隊,廣邀世界各地好手加入。當他打出宣傳邀請之後,真的有厲害的角色加入他的團隊,他覺得好感謝,所以不能把這些隊員扔下不管,至少要跟人家交代,他是先去吃飯。

電玩細節我不懂,什麼伺服器、什麼跑很遠、什麼蓋房子、什麼宣傳組團隊?不過就是個遊戲不是嗎?我聽得一頭霧水,但在霧水之前,我在意的是:「你—怎—麼—用—英—文—溝—通?」

兒子是如何將不說中文的外國人聚集在一起?那不是很厲害的一件事嗎?媽媽都沒這個膽子,你是怎麼辦到的?我沒有先罵他玩線上遊戲,我想了解的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如何在我完全不清楚的領域中與老外溝通?

「我就想說先組個團隊嘛,我上去登記說要組團。組團必須先有個隊名,我用自己的名字當作隊名『NEOTEAM』,其中要填一格Slogan(標語),我想自己能力不夠好,所以我寫:『We're maybe not the best, but if you join, we can be the best.』(我們或許不是最厲害,但若有你加入,我們就會變成最厲害。)把這些寫一寫,送出去。竟然有人加入我,他們都好厲害,貢獻很多技能,我這個世界做得非常棒。」

這個事件是我第一次發現小福在遊戲中使用英語。

後來才想起那一年之前在法國,他會從網路上抄一段字拿來問我:「媽媽,這是什麼文?」我看不懂的就會叫爸爸過來看。「這是德文。」爸爸說完之後,兒子也不問這是德文的什麼意思,就自己上Google Translate線上翻譯網站去查。以母親雷達的敏銳度來說,當然不可能就這樣罷休,我跟著去觀察他在做什麼?原來有德國人在遊戲中跟他對話,他上網去找翻譯,然後也藉著網路翻譯,告訴對方他不懂德文、很抱歉之類。

(圖/大塊文化提供)
(圖/大塊文化提供)

「不是興趣,是必須的。因為網路上用英文寫的遊戲說明比較多,像Mojang的Minecraft創辦人Notch是瑞典人,但是他們介紹遊戲也都用英文。我就看啊,看看看就懂了,不懂就查,不然就不能玩了。」這些都是兒子上小四的時候跟我說的話,後來他又告訴我Minecraft賣給微軟了,他會注意這個遊戲以後是否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我必須很汗顏地說,自己阻止孩子上網從來就是無效的,為了網路而親子衝突、關係不良反而是更糟的作法。

孩子不過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蓋房子,本質上和玩樂高是一樣的事情,為什麼樂高可以,Minecraft就不可以?學校教國語,孩子大量閱讀會被讚美;學校教自然,孩子流連植物昆蟲生態會被欣賞,但是為什麼就是電腦這個科目又要他們學、又要他們盡量不要接觸太多?好矛盾不是嗎?一定有些小孩的特質是處理網路資訊、是面對龐大訊息,所有的學問都要從實作和遊戲開始不是嗎?

我反問自己,為什麼大人一定要保守地在自己能夠了解的領域中,期許孩子長大?如果在我們的經驗之外,孩子跟我原本的期望不同,我要制止嗎?我應該在意的重點在哪裡?

有時候我找不到答案,於是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他跟我們一樣有他存在的意識,有他生命的方向,這不是由我來決定。說來也是我的懶惰,最後結論是:我找不到答案,但孩子自己找得到就好。

因為這樣,我逐漸把「孩子上網玩電玩」看成一種能力的建立。母親該顧到的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生活的規律等我都有顧到,該抱抱親親罵罵受傷擦藥這些,我也有做到就可以。我可能無法和別的家長一樣嚴格限制他的電玩時間,即使一百個家長中有九十九個都認為該有時間限制,但我的兒子畢竟不是那九十九個媽媽的孩子,我的孩子在電腦時間上的「浪費」就是他的獲得,不只是英文,還有知識、流行、思考方式⋯⋯成為剩下那百分之一、也是我兒子獨一的媽媽——在這件事上,這個信念必須堅強。

這一篇原本想談英語自學,但我兒子學習英語的歷程和電玩有很大的關係,這實在是非常「教育不正確」。

至於電腦對健康的影響,我目前只能偶爾嘮叨他。作為媽媽,我當然也在意視力、骨骼和腦神經是不是被大量電玩傷害了,但每次都是提醒他自制力的重要性,要他從對網路的喜愛(或是依賴)中看見自己容易因此犯上什麼壞毛病,我相信早一點體會自己性格上的問題會比限制來得好。短時間內我兒子看來就是一個電玩小屁孩,但長遠來看,我希望自己那百分之一的信念,隨著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能產生正面的成果。

作者| 徐玫怡

擔任過唱片公司企畫、寫歌詞,後來畫漫畫、寫散文,成為專職創作者。1998年和張妙如兩人合作《交換日記》手寫體圖文書,書中描述兩人眼中的日常生活,幽默逗趣、真摯感人,甫出版便引起廣大回響、大受歡迎,開啟兩人聯手創作,歷經多年不衰,系列達二十本,陪伴許多讀者一起成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沒有學校可以嗎?》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