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行動力叫「過度干預」!當腦袋一直想做些什麼,反而忽略「不行動也是種力量」

2018-05-21 05:20

? 人氣

而如果讓他們復盤自己過往的決策,人們往往會發現,如果當初能把交易頻率減到最低,減少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不做出任何買入又賣出的行動,他們會獲利更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示意圖/pakutaso)
但有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散戶多會以「被收割」的下場結束。(示意圖/大川竜弥@pakutaso

關於投資裡的「不行動」,著名華爾街投資者在《最富足的投資》一書裡寫道:

任何時候,當你認為自己已成為金融天才時,而事實上,你只是非常幸運地暫獲小利,這個時候就需要靜心坐下來,在一段時間內,什麼都不要做。

我經常給一些機構做演講,每次都講我年輕的時候是如何失去一切,變得一貧如洗的。在我創立公司的初期,在五個月的時間裡,我的錢增長了三倍,而與此同時,其他人都在紛紛破產。我對自己說,掙錢太容易了。

受到日進斗金的鼓舞,我繼續做下去,等待著市場按照我的意志發展。但是,兩個月後,我失去了一切。沒錯,我是說一切。從這次經歷中我獲得的第一個教訓就是,你自認為很聰明,其實你不是。這對我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教訓,也是對每個人有益的教訓。

拳擊手與垂釣者

我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可粗略分為兩種,一種是拳擊手的思維方式,另一種是垂釣者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身處在拳擊比賽,那麼你應該有所行動,始終保持行動,而且要盡全力的、盡快的行動,你才能勝出。如果你是拳擊手,那麼「不行動」就等於坐以待斃,那可不是一個好的選項。

但如果你是垂釣者,那麼你要做的東西就和拳擊手迥然不同了。你需要耐心的等候魚兒上鉤,你要做的是刻意的等待、刻意的不行動,以免驚擾了魚兒——至到行動的時候到來。

當然,哪怕是垂釣者,在其採取「不行動」之前,他還是需要做出許多的準備,他需要準備魚餌、購買裝備、找到好地點、等待好天氣等等,要到一切都各就各位後,他才能開始「不行動」的等待魚兒上鉤。

(示意圖/photoAC)
垂釣者,要做的是刻意的等待、刻意的不行動,以免驚擾了魚兒——直到行動的時候到來。(示意圖/photoAC

拳擊手會認為,世界的進程是可以被控制的,結局是可以被掌控的——只要我足夠努力、足夠用功,就能打敗對手、決定未來。對拳擊手來說,行動決定一切,因此他們「總是想做些什麼」,總有某個敵人需要被打敗。

垂釣者則謙卑得多,垂釣者知道魚兒要不要上鉤,天氣好不好,那不是憑自身意志能決定的事情。這倒不是說垂釣者會聽天由命,他知道,他必須做好許多的準備功夫,才會有滿載而歸的一天——事實上,他會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做準備,不停的做準備,直到機會來臨。

與拳擊手相比之下,垂釣者更傾向於採取「順勢而為」的行為方式,而不是「人定勝天」。雖然垂釣者也認同行動很重要,在魚兒上鉤的那一刻,行動必須及時且恰到好處才能成功。

但行動只是結果的一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整體來說,垂釣者更注重準備功夫、等待時機。

無論是拳擊手還是垂釣者,這兩種思維方式並沒有誰比誰好。在不同的局裡,在不同的遊戲規則裡,在不同的行業裡,在不同的人身上,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優勢。

讓我們來暫停一下。現在,試著讓大腦什麼都別想,讓大腦一片空白五分鐘,把你的眼睛閉上。

你會發現,你的大腦根本無法停下來,大腦總是有東西要想,有東西要做。

人們總是追求更高的行動力,但在我看來,人們最欠缺的未必是行動力,

而是刻意、有目的地「不行動」的能力。

當然,無目的、被動的「不行動」,那只是一種惰性。

有目的、刻意的「不行動」,那才是一種力量。

我們曾在這篇文章談到過一種戰略,叫「戰略性拖延」。那也是一種刻意「不行動」的應用。

行動力有其益處,行動力並不是無用的,但它有被過度高估之嫌。

「不行動」有其壞處,有其弊端,但它有被過度低估之嫌。

文/楊大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4THINK(原標題:「不行動」的力量)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