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行動力叫「過度干預」!當腦袋一直想做些什麼,反而忽略「不行動也是種力量」

2018-05-21 05:20

? 人氣

最終,黃石公園的管理人員也意識到了這點,他們改變了做法,如果火勢是可以控制的,他們就讓火自生自滅,只觀察火勢,不採取任何行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示意圖/unsplash)
森林的小火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生態,能對森林的生態系統起到有益的清理作用。(示意圖/Matt Howard@unsplash

我們生活裡也能常見各類過度干預的例子: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過嚴、保護過多,結果孩子心智成長緩慢;老闆過度管制員工的工作方式,給員工的自由太少,結果員工無法發揮;政府的政策對市場與經濟進行干預,結果弄巧反拙。

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說是「行動力旺盛」帶來糟糕結果的例子。

反之,如果父母可以讓孩子跌倒,然後讓他們自己爬起來,父母只在旁監督觀察,孩子將能更好的學習成長;老闆可以讓員工自由發揮,給員工自主性,這樣員工反倒會更賣力工作、表現更好;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政府少對市場制定一些官員自己也不太清楚後果的政策,市場的生態反而會更好、更繁榮。

所有這些例子,都是「不行動」的力量。

但這還不是全部——「不行動」還能在某些情況下,帶來更高的財富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投資建議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基金投資顧問,並且業績相當好—經濟學家在股市獲利並不常見。

在泰勒的著作《不當行為》一書中,他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投資建議:

倘若有人請我提供投資建議,我會叫他們買以股票為主的分散式投資組合,尤其是如果他們還年輕,然後要竭力避開閱讀報紙上除了體育版之外的任何東西,填字遊戲也可以接受,但是嚴格禁止觀看有線電視財經新聞。

泰勒給出這一建議的原因很簡單:

1、股票雖然時有下跌,但從長期來看,股票的整體都是上漲的。這也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特點之一,就是簡單的「買入後長期持有」。

2、我們曾談到過,人們有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傾向。損失100美元的痛苦程度遠大于得到100美元的喜悅程度。

如果你常看財經新聞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對新聞產生過度反應—你很可能會被股票的隨機跌幅而嚇著,因而衝動地拋售手頭上還會上漲的股票—皆因損失厭惡讓人們趨於損失規避,而不是獲益。

反之,不看財經新聞,盡量減少檢視自己的投資結果、賺虧多少(泰勒建議一年一次就好),那麼反而能減少自己因衝動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人們「總想做些什麼」,例如,散戶們會希望能在股價最低點買入,然後在股價最高點賣出,所以他們才常常檢查股價、研究財經新聞,並試圖從股價的隨機波動中找出規律。

但有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散戶多會以「被收割」的下場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