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撻伐、法令禁止還是要喝到掛!印度「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飲酒文化

2018-05-02 11:01

? 人氣

甘地的思想並沒有隨著時光消散,反而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時候襲捲而來。2015年東印度貧困落後的比哈邦(State of Bihar)首長尼特許‧庫瑪(Nitesh Kumar)宣布比哈邦(在66年之後)跟進古吉拉特邦全邦禁酒,他直指此則飲酒禁令是在向聖雄甘地致敬,並要那些「少數說英文的人」認知到飲酒並不屬於基本人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印度的29個邦中,古吉拉特邦、比哈邦和東北的那葛蘭邦(Nagaland)有禁酒令,在其他的26個邦平日飲酒目前仍是合法的;但因飲酒普遍被認為是社會動盪與犯罪的淵藪,各地各自在特定日期規定有禁酒日(Dry Day),這些日子包含甘地的生日、選舉投票日、獨立紀念日等。在公開場合飲酒亦被普遍視為是冒犯的行為,路人會對手拿酒瓶的人側目且議論紛紛,飲酒變成在陰影裡 – 拉下窗簾的酒吧或夜色掩蓋的野外 – 才能從事的行為

對大部份的印度人而言,飲酒是不折不扣的「戶外運動」。為了避人耳目,德拉敦(Dehradun)夜歸的男人會在路上攔下一台嘟嘟車(Auto-rickshaw),坐進後座,拉下靠人行道側的防水油布,在妻子頻頻打來的電話鈴聲裡與識與不識的人用塑膠杯乾盡不知名的烈酒。人們在古爾岡(Gurugram)的酒店(Liquor Shop)櫃台前摩肩擦踵、揪著錢,用激動與期待與店主討要快樂與歡愉;有些酒店為了控制人潮,會在櫃台上加裝鐵窗,遠遠一看那個場面甚像是飢荒時期的政府公發糧食處(Ration Stall);買到酒之後,顧客可以走進旁邊店家特地為有家但因酒歸不得的人所準備的「飲酒席」──基本上就是個用帆布、木板,稍微講究一點的會有磚牆與雨遮,配上震耳欲聾的音樂,將審視與批判的目光阻絕於外,讓飲酒的人能自成一方天地的場所。

在五光十色的印度婚禮中,會有不認識的中年男性,半是炫耀、半是好意地拉著手問你「要不要去找點樂子」;他所謂的「樂子」是一台停在場外停車場裡遮遮掩掩的廂型車,一拉開車門即酒氣衝鼻,小小的廂型車裡坐滿把酒笙歌的男人;一批又一批的男人就這樣輪流從婚裡開溜,喝完酒再回到會場。無怪乎一個寫明「不供酒」的婚禮卻滿場都是東倒西歪的醉漢。

酒店與旁邊的飲酒處(標示”Machan”處即是。)(圖/想想論壇提供)
酒店與旁邊的飲酒處(標示”Machan”處即是。)(圖/想想論壇提供)

毫不意外地,大張旗鼓的道貌岸然與慾望蠢動的燈紅酒綠就如此交織出檯面上與檯面下兩個同時存在但好像互不干擾的世界。都市的年輕白領在下班的時候站在塵土飛揚的停車處上將手上的印度製廉價威士忌一飲而盡,住在高級社區的自由派夫婦則忙著在爸媽來訪之前把酒瓶藏起來。無論政府或保守人士如何將飲酒視為不潔的行為,印度仍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飲酒市場之一。印度整體酒類市場平均年增率為8.8%,並預計在2022年達到年飲用量170億公升的水準;其中,紅酒市場的年增率為21.8%,威士忌市場的年增率為22.8% – 而印度已是全世界大的威士忌飲用國。

檯面上的政客對飲酒的撻伐持續,檯面下的人民則想盡各種方法追尋自由;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度的飲酒文化仍會像是那輛跟在華麗的婚禮馬車之後的廂型車一樣:無人提起、在陰影裡鬼鬼祟祟,但卻證據確鑿、貨真價實。

作者介紹|吳秉霖

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印度想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禁酒令下的印度飲酒文化)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