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銀行訂閱它系統!普鴻自砍80%營收賺更大 搶占IBM難切入的生意,成為央行、台銀軍火商

2022-02-25 14:10

? 人氣

普鴻資訊董事長林群國(圖/商業周刊)

普鴻資訊董事長林群國(圖/商業周刊)

當你站在ATM前領錢,或跨行匯款給朋友的同時,這些你我常用金融服務,背後有超過五成的基礎系統,並非來自IBM或是其他國際大廠,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企業普鴻資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攤開普鴻的客戶名單,它的產品不僅打入台灣銀行、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等國內數十家銀行,包括國際金融機構荷蘭國際集團(ING)、美國銀行、星展銀行等在台分行,甚至是中央銀行都是它的客戶。

為何一家本土資訊廠商,可以憑一己之力,擄獲眾銀行的青睞,在國內銀行間的支付、資安等系統,取得市占率超過5成的成績單?

不甘只當下游打工仔
轉型卡位小規模利基市場

其實,普鴻的成功,起源自該公司董事長林群國寧願「打斷自己腿」,也要堅持走上的策略轉型之路。

「很多軟體公司認為開發(產品)最重要,其實(後續)維運遠比開發重要。」他說。

出身IBM的林群國解釋,過去多數銀行資訊系統業者,接案多是一次性收入,客製化程度高、經營成本也高的服務。

同時間,多數的銀行打造系統,都會委由如IBM等大廠做為上游統包商,提供基礎硬體與軟體架構,再經由代理商,發包給如普鴻等系統商做為下游業者,協助打造與開發客製化產品。

林群國指出,在此商業模式下,下游資訊廠商就如同打工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成本進行開發,拿的卻是最低比率的報酬,「要扛所有的風險跟責任」,同時,因為每家銀行要求與採用的開發程式語言不同,系統商每次累積的經驗,到下個專案還不一定能累積適用、建立專業護城河;甚至過程中還會遭遇客戶銀行挖角員工,使公司失去競爭力等風險。在林群國的眼中,這是條「報酬不對等」、「遲早會倒閉」的路。

「銀行是很長期的行業,你要幫它想到20年後,不能只想到(系統)上線,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未來20年的維運跟風險成本降到最低。」他指出。

他所選擇的突圍解方,就是成為整合上中下游的通才,打造模組化、規模化的產品,藉此降低開發與客製的成本,提高長期的獲利空間,建立護城河。

他第一步,是瞄準鮮少外商願意涉足的賽道:與政府相關的跨行金流系統。

燒5年獲利拚模組化
再推訂閱制打造穩定金流

實務上,與政府相關的資訊開發案,比一般銀行案更需要在地人才進行溝通與對接,同時,它又是案件規模相對小的利基市場,在外商眼中投資報酬率相對低,但,這在林群國眼中,卻是該產業中,最有機會透過標準化,創造規模經濟的關鍵敲門磚。

「林董(林群國)最厲害的是,身為一個軟體公司,卻不是什麼(單)都吃,只專注利基市場,做別人不做的。」一位民營銀行副總經理觀察,普鴻所切入的生意,多數與政府規範有關,是需求鮮少變動、具有固定標準的生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