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被動投資謬誤:用ETF投資債券,勝率竟比主動投資低!為何跟股票相反?

2022-03-21 12:36

? 人氣

債券ETF每月支付利息,債券每半年才支付一次:這真的只是技術問題,只要你投資六檔不同月份的債券,就可解決了。而且債券ETF每月配息金額不一,自行投資債券卻可以控制每月的現金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低息時期,特別多人想投資債券ETF。因為在低息年代,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可能低於1.5%,同時拉低固定收益資產的收益率,不少人就覺得債價升得太多,根本沒得選擇,不如投資債券ETF。這其實是逃避式的想法。

筆者很明白這些人的想法,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相對高息的時期,他們對於殖利率的要求,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覺得高投資級別債券必須提供6%以上的殖利率。

可惜,地球不是圍著他們轉的,利率是有週期性的。如果在代表無風險利率的美國十年期公債收益率低於1.5%,他們的期望在那一刻是不現實的(除非如2020年3月那般的股債大災再度發生)。我們只能順應時勢,靈活利用多元現金流概念或低息槓桿來對應不同的市況,並等待下一次的加息週期。

在低息時代,投資人找不到的「低風險、高回報」債券,其實債券ETF也沒有,因為大家都是在同一個池塘。因為低息而投資債券ETF,你只是閉上眼睛,妄想什麼都不做,別人就會幫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罷了。

截然不同的債券CEF

有人提出,除非你的能力比普通人優勝,否則以平均值來看,直接投資債券不可能贏過投資債券ETF,因為ETF就是市場的平均值,不是嗎?

這是因為股票與債券,是截然不同的本質,輸贏的定義有根本上的不同。以賽跑為例,股票的輸贏,是看誰跑得快,贏的人只是少數(而且是一直在跑沒有終點);而債券的輸贏,關鍵在於只要賽跑途中不跌倒,選手安全地跑完全程就算贏了,贏的人是多數。

債券有到期日的因素,贏的條件,不是比較誰的回報高(因為回報在投資那一刻,就已經知道了),而是在到期日、贖回日或投資人主動賣出日前,企業不倒閉、不違約,那就算贏了。在這種定義下,大部分債券投資人確實都是贏的。

而且,債券市場並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可能與它屬場外交易、流通性不足有關,效率市場的數學計算往往在此失效。這就形成封閉式債券基金(Bond Close-End Funds, Bond CEF)的中長期表現,大部分都遠勝債券ETF的現象。

在前一本書《懶系投資:穩賺,慢贏、財務自由的終極之道》中,筆者曾將不同類型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包括開放型(OEF)、封閉型(CEF)與ETF(HYG)進行比鬥,結果顯示,無論三年、五年還是十年,所有封閉型高收益債券CEF的夏普比率都完勝高收益債券ETF。至於開放型的債券基金,由於其結構性限制及高收費,表現就跑輸給了債券ETF。

債券CEF是探用主動管理,相似於自己選債,贏面較高。加上債券CEF多會使用槓桿(這也是開放型債基在結構上不允許的),在贏面較高的條件下又增加了收益率,表現當然就跑贏債券ETF了。

那麼,債券CEF是否就可以直接取代投資人自己選債呢?筆者只能說,債券基金是一種「代客泊車」的策略,可作為平衡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或作為初學者在未熟悉債券市場前的替代品,但並不能取代直接投資債券。除了基金收費蠶食回報外,債券CEF的配息需繳交股息稅、債格容易受市場氣氛影響、波幅一般較高外,又失去債券到期回本的最大優勢。

懶系投資實戰攻略(圖/時報出版)
懶系投資實戰攻略(圖/時報出版)

作者介紹|風中追風

自學生時代第一次投資股市開始,便決心尋找最懶散、機械化而又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方法,為此試遍各種投資工具與方法,歷經數年全職投資生涯及數次金融波濤,終於悟出一套「懶系投資法」,以最閒適方法帶來穩定而持續不斷的被動收入,從此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懶系投資實戰攻略:打造多元現金流,悠閒換取報酬極大化》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