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聽原住民勸告,89人命喪合歡山…」100年前爬山多危險?看這份「登山守則」就知道

2018-03-09 12:04

? 人氣

  • 登山季節:每年 10 月到翌年 4 月較適合。夏季常下雨,溪流交通常有中斷之虞,不適合登山,而 11 月到翌年 2 月,山頂常下雪,山路難行。總之,以 4 月上旬最合適。
     
  • 登山天數:因路徑而異,從林圯埔到山頂的話,大約五天,從嘉義到山頂的話,大約七天。若行經萬歲山大森林,則需多加一天。
     
  • 路徑:因登山目的而異,僅是登頂的話,從林圯埔經牛轀轆、楠仔腳萬社、和社、東埔社,由八通關登山即可,且可再回東埔。但若欲視察阿里山森林,可從嘉義廳轄內內達邦社,經萬歲山、阿里山草地、新高山前山,橫越山頂,下八通關,進入集集街或林圯埔。
     
  • 攜帶品:為防寒,必須準備三件毛毯、冬天外套和長袖襯衫;草鞋每兩天換一雙。糧食除了米以外,需準備副食如罐頭、濃縮醬油等等。另外若雇用原住民背負,也必須準備一些錢,或者一些贈品,例如烏布、紅色毛布、有色棉被、有色織帶、針類。至於其他雜物用品,如蠟燭、火柴、洗臉盆、食器、煮飯用具、坐墊、藥品等都必須準備。
     
  • 隨行人員:絕不可過多,因為一位登山者至少需要兩名原住民跟行,因此若人數過多,就要準備更多的登山裝備,這對於隨行的原住民來說,小部落無法供應他們太多這些東西,總之人數最多不要超過十位。另外,登山途中,無論走哪條路,僅有兩個晚上必須露宿,因此若人數過多,住宿木屋會擠不下。

然而,守則歸守則,登山時大多數仍需仰賴原住民的經驗,尤其山上氣候變幻莫測,只要來個強風豪雨,就會搞得人仰馬翻,嚴重者,甚至會造成重大傷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07 年,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動武力鎮壓的理蕃計畫後,為了征服原住民,擴大了登山的規模。

六年後,臺灣總督府測量技師野呂寧,帶領一群人上山測量地形,途中不顧原住民勸告,執意在天候不佳的狀況下,持續調查,結果造成重大山難,共計有 89 人凍斃與失蹤。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圖/取自《臺灣日日新報》4603 號,1913.3.29,2 版。|故事提供)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圖/取自《臺灣日日新報》4603 號,1913.3.29,2 版。|故事提供)

該事件後,臺灣總督府更加注意日後的登山,不僅在每次的活動前召開多次行前會議,並且要求所有隊員都必須做健康檢查,途中有任何小毛病者都必須立即下山。

尤其從前次經驗得知,在山上失溫比任何症狀都還可怕(失溫到最後會產生幻覺,例如覺得很熱,然後想要脫光,詳情可見山難電影「聖母峰」,或者聽資深記者王瑞德講古)。因此特別下令不准將毛毯由挑夫保管,每人都必須隨身背著。

伴隨 1915 年理蕃計畫之終止,如此大規模的政策性登山也隨之減少,但為了學術目的所進行的登山活動仍持續進行著,如博物學者鹿野忠雄,他終其一生幾乎都在台灣山林中遊走,最後因二戰被徵調到印尼調查後,離奇地消失於北婆羅州。過了幾十年後,再度以穿越時空的身影出現在王家祥《魔神仔》的小說裡。

王家祥《魔神仔》小說封面(圖/故事提供)
王家祥《魔神仔》小說封面(圖/故事提供)

然而,臺灣總督府開拓了山林,鋪上安全的道路,意外地為日後休閒性的登山活動揭開了序幕,成為我們今日的登山步道。

文/ 阿綸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原標題:在首份登山守則公告以前,人們如何攀登各大山脈?)
責任編輯/ 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