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聽原住民勸告,89人命喪合歡山…」100年前爬山多危險?看這份「登山守則」就知道

2018-03-09 12:04

? 人氣

早在日本時代,由政府派出的探險家、學者或軍隊前往山中考察時,必須依靠仰賴熟悉山勢的原住民。(示意圖/pop168206@instagram)

早在日本時代,由政府派出的探險家、學者或軍隊前往山中考察時,必須依靠仰賴熟悉山勢的原住民。(示意圖/pop168206@instagram)

臺灣史上有多次嚴重的山難事件,有名如 1972 年 8 月的「邱高事件」。整起事件宛如玫瑰瞳玲眼,充滿詭譎而神祕的色彩,後來甚至出現一張匪夷所思的靈異照片(不要問,很恐怖),在當時可說轟動全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底為何會發生山難?撇開靈異的色彩不談,主因還是在於山上氣候不比平地,瞬息萬變,高山地形也多險峻,一不注意就可能命喪山谷,因此就算現在已有登山前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但一入山裡,除了遵守守則之外,僅能隨機應變,並祈求上天保佑。

然而,守則也是過來人經驗的累積,但若是回到人類尚未踏入森林,且未有任何守則的時代呢?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為了瞭解並且掌握臺灣資源,曾與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的學者合作,派遣各種專業的學者到臺灣深山調查資源,也因此初期的登山帶有濃厚的政策取向。

然而,遑論守則,當時連臺灣地形都不了解,這是要如何爬山?

此時有一類角色便十分重要:原住民

一些臺灣原住民由於常於山中活動,除了熟知地形、環境和氣候之外,也相當清楚原住民之間的領域界線。

先不論自然環境的險惡,原住民在山上有一定的活動地域,日本時代無論探險家或軍隊在山中遊走時,偶爾因不知此事而遭原住民攻擊驅逐,甚至差點丟了小命,實際上原住民僅是在保護自己的領地,或是在實施自己的習俗。

初期知名調查家西田又二,是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林學科畢業的高材生,1897 年前來臺灣調查森林,一次在苗栗調查,走到加里山山頂時,為了更往前眺望台東一帶的山脈,誤入了當地原住民的領地。行走沒幾天,即因下起了大雨無法前進,遂在居於霞喀羅的泰雅族邀請下,小憩於他們的房舍。

當天晚上,半睡半醒之中,突然傳來一聲「好痛!」,被驚醒的西田又二猛然瞪大了眼,發現同行的官員正被殺害,這驚悚的一幕,讓西田緊張到連佩刀都來不及拔,就慌慌張張地奪門逃出,衝入竹林中,最後抓著藤蔓攀下斷崖。逃亡的過程中,西田遇到幾位挑夫,於是就趕緊與他們結伴同行,並從其口中得知,前晚死亡的是擔任撫墾署主事補的福山登。

不過,西田的惡夢尚未結束,傳聞原住民正在尋找他,西田更是哪裡都不敢去,趕緊逃回官邸,結束這場噩夢之旅。最後,也因為這事件,日本人暫時終止了初期的森林探險活動。

總之,在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登山是一項極為危險的活動

由於原住民具備一定的經驗與知識,故時常成為日本人倚重的對象(至今仍是臺灣登山家倚重的有力嚮導)。日本時代的著名探險家包括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都曾借助原住民的力量,甚至和原住民成為好朋友,其中如森丑之助便是著名的例子。

但有些探險家,或者為了學術上的理由,或者為了政策的緣故,以「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精神,不顧原住民的勸告,執意在環境不佳的狀態下登頂,如此舉動,無論成敗,皆讓人捏把冷汗。

1896 年,林圯埔撫墾署長齋藤音作銜命調查玉山,同行者中有一位當時首屈一指的林學家本多靜六,一切準備好後,就於 11 月 13 日這天出發。

1896年林圯埔撫墾署長齋藤音作銜命調查玉山,同行者有當時首屈一指的林學家本多靜六,一切準備好後,就於 11 月 13 日這天出發。(圖/@Wiki)
1896年林圯埔撫墾署長齋藤音作銜命調查玉山,同行者有當時首屈一指的林學家本多靜六,一切準備好後,就於 11 月 13 日這天出發。(圖/@Wiki

過程那些小情小調的越小溪、登小峰的劇情就不提了,我們直接進入最戲劇化的情節。11 月 21 日這天,凌晨三點,一群人整裝準備登上頂峰,沿途地勢越加險峻。約莫十點左右,走進另一密林,發現有怪石,有大樹,有鹿,宛如境外桃花源,正當徜徉於大自然,一臉滿足的時候…

突然間,西南方刮來一陣怪風,立即籠罩了這片桃花源,頓時雷雨交加,風狂雨驟,本多不得以只好以匍匐方式前進,過一陣子後,氣候稍微穩定,本多抬頭一望,「挖~這不是朝思暮想的玉山頂峰嗎!」他急忙地要往前進,怎知突然間又一團烏雲急速擴張並落在眼前。旁邊的原住民見狀,深知黑雲籠罩,非同小可,急忙要本多快點撤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孰料,本多等人不顧勸告,抱持著「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精神,執意攻頂,拗不過這群人,多數原住民只好 Let it go,原住民們自己包袱款款倉皇下山。就在同那個時刻的同那個時間,烏雲又散開了,天空恢復一些晴朗。本多希望還留著的原住民能協助他繼續前進,但受到方才的驚嚇,誰還敢前進阿!

最後本多只好出懸賞,才獲得兩位原住民願意留下來幫忙。他們分別背著測溫器和測溼器隨本多爬到山峰。

但,一轉間天候又惡化了(是夠了沒…)。如今,本多也顧不了這麼多,直接奔往山峰,當場拿出測量器開始測量,最後得知該地高 4145 公尺,溫度華氏 40 度,溼度 39 度,啊~~他終於完成了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壯舉。

事情還沒結束,與現代人愛打卡的習慣一樣,測量後,隨即插上日本國旗,並大喊著「萬歲」、「萬歲」、「萬歲」~~

結束後,一夥人便在山頂上過夜,不過由於山上氣溫過低,加上這幾天又餓又渴又累,早上起來大家都染了風寒,其中本多比較倒楣,染上瘧疾,高燒發到 41 度,後來還是原住民背著他下山,雖然狼狽地逃下山,但總算安全離開,結束這場人生跑馬燈不知走過幾萬次的探險。

玉山主峰。(圖/取自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臺灣篇》,東京:改造社,1930。|故事提供)
玉山主峰。(圖/取自山本三生編,《日本地理大系臺灣篇》,東京:改造社,1930。|故事提供)

本多算是幸運的,躲過了山難,又從瘧疾死神手中逃了出來。之後,許多學者也陸續調查玉山,漸漸地,登山登出了經驗,也歸納出一些登山守則。

1905 年《臺灣日日新報》便刊載了玉山的登山守則。

  • 登山季節:每年 10 月到翌年 4 月較適合。夏季常下雨,溪流交通常有中斷之虞,不適合登山,而 11 月到翌年 2 月,山頂常下雪,山路難行。總之,以 4 月上旬最合適。
     
  • 登山天數:因路徑而異,從林圯埔到山頂的話,大約五天,從嘉義到山頂的話,大約七天。若行經萬歲山大森林,則需多加一天。
     
  • 路徑:因登山目的而異,僅是登頂的話,從林圯埔經牛轀轆、楠仔腳萬社、和社、東埔社,由八通關登山即可,且可再回東埔。但若欲視察阿里山森林,可從嘉義廳轄內內達邦社,經萬歲山、阿里山草地、新高山前山,橫越山頂,下八通關,進入集集街或林圯埔。
     
  • 攜帶品:為防寒,必須準備三件毛毯、冬天外套和長袖襯衫;草鞋每兩天換一雙。糧食除了米以外,需準備副食如罐頭、濃縮醬油等等。另外若雇用原住民背負,也必須準備一些錢,或者一些贈品,例如烏布、紅色毛布、有色棉被、有色織帶、針類。至於其他雜物用品,如蠟燭、火柴、洗臉盆、食器、煮飯用具、坐墊、藥品等都必須準備。
     
  • 隨行人員:絕不可過多,因為一位登山者至少需要兩名原住民跟行,因此若人數過多,就要準備更多的登山裝備,這對於隨行的原住民來說,小部落無法供應他們太多這些東西,總之人數最多不要超過十位。另外,登山途中,無論走哪條路,僅有兩個晚上必須露宿,因此若人數過多,住宿木屋會擠不下。

然而,守則歸守則,登山時大多數仍需仰賴原住民的經驗,尤其山上氣候變幻莫測,只要來個強風豪雨,就會搞得人仰馬翻,嚴重者,甚至會造成重大傷亡。

1907 年,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動武力鎮壓的理蕃計畫後,為了征服原住民,擴大了登山的規模。

六年後,臺灣總督府測量技師野呂寧,帶領一群人上山測量地形,途中不顧原住民勸告,執意在天候不佳的狀況下,持續調查,結果造成重大山難,共計有 89 人凍斃與失蹤。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圖/取自《臺灣日日新報》4603 號,1913.3.29,2 版。|故事提供)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圖/取自《臺灣日日新報》4603 號,1913.3.29,2 版。|故事提供)

該事件後,臺灣總督府更加注意日後的登山,不僅在每次的活動前召開多次行前會議,並且要求所有隊員都必須做健康檢查,途中有任何小毛病者都必須立即下山。

尤其從前次經驗得知,在山上失溫比任何症狀都還可怕(失溫到最後會產生幻覺,例如覺得很熱,然後想要脫光,詳情可見山難電影「聖母峰」,或者聽資深記者王瑞德講古)。因此特別下令不准將毛毯由挑夫保管,每人都必須隨身背著。

伴隨 1915 年理蕃計畫之終止,如此大規模的政策性登山也隨之減少,但為了學術目的所進行的登山活動仍持續進行著,如博物學者鹿野忠雄,他終其一生幾乎都在台灣山林中遊走,最後因二戰被徵調到印尼調查後,離奇地消失於北婆羅州。過了幾十年後,再度以穿越時空的身影出現在王家祥《魔神仔》的小說裡。

王家祥《魔神仔》小說封面(圖/故事提供)
王家祥《魔神仔》小說封面(圖/故事提供)

然而,臺灣總督府開拓了山林,鋪上安全的道路,意外地為日後休閒性的登山活動揭開了序幕,成為我們今日的登山步道。

文/ 阿綸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原標題:在首份登山守則公告以前,人們如何攀登各大山脈?)
責任編輯/ 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