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Meta有利股價,難道還能通吃元宇宙商機?Facebook大動作,其實是佐克伯的豪賭

2021-11-05 16:20

? 人氣

臉書(現改名Meta)執行長佐克伯親自解析元宇宙商機(圖片來源:Meta官網)

臉書(現改名Meta)執行長佐克伯親自解析元宇宙商機(圖片來源:Meta官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臉書大動作改原名Facebook為Meta,直言要爭取元宇宙的未來商機,震撼科技與商業界。作者分析,這樣的策略背後,似乎也有為近來公關危機拆彈的味道

10 月 29 日的早晨,台灣網友應該一起床就馬上被鋪天蓋地的新聞洗版——Facebook 執行長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在Facebook Connect 2021 大會宣布集團將改名為「Meta」,以示進軍元宇宙(Metaverse)的決心。據佐克伯表示,Metaverse 會是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而「Meta」取名來自希臘文中的「超越」之意,新商標的「無限符號」也頗有超越、延伸、無限大之意,意指要帶領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等社群帝國資源打群架,趁早進入Metaverse的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了解,自 12 月 1 日開始 Facebook 的股票代碼就會從「FB」變成「MVRS」。而祖克柏風光宣布改名後,投資者態度也馬上反應在股價上,

股價在發表當日的漲幅為1.51%,也剛好刺激標普和那指漲幅超過0.9%,創下歷史的新高點。而Metaverse不可或缺的 VR、AR 產業鏈更成為這波改名的最大受益者,在台股的「元宇宙概念股」漲幅皆有6%以上,包含鈺創、宏達電、驊訊等,從虛擬實境、晶片整合、顯卡、光學鏡頭等科技領域支援元宇宙的成形。有趣的是,不少投資者沒注意到Facebook是12/1才正式改名,導致恰巧與「Meta」撞名的加拿大材料公司 Meta Materials,也在改名當天(美國時間10/28)股價漲了 4.83%,可說是意料之外的受益者。

其實不只Facebook,現在許多科技巨頭都相當看好元宇宙,紛紛喊出進場的願景,像是蘋果、Google、微軟、輝達(NVIDIA)、騰訊、字節跳動、Epic Games等。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曾公開在全球合作夥伴大會表示,因應數位匯流,將加速開發企業專用的metaverse解方,成為客戶公司的新基礎建設。而騰訊也在日前傳出將在旗下建造全新遊戲工作室「F1」,以元宇宙為出發點來研擬「AAA」級遊戲,今年九月更已經申請註冊近百個元宇宙商標,例如「QQ Metaverse」等,提早就鋪好了進場的路。

然而,Facebook的新名字顯然不見得大家都喜歡,像是「Meta」發音和希伯來文的「死亡」太相近,讓不少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覺得哭笑不得。而很喜歡在Twitter和網友互動的美國漢堡品牌溫蒂漢堡(Wendy's)也趁機開玩笑改名為「Meat」,更讓網友笑稱「是否要開展肉宇宙(Meataverse)」,讓「Meta」突然成為10月底美國鄉民梗的來源。雖然Facebook新名稱還有待適應,不過不可忽視的是臉書對Metaverse的重視,以及佐克伯的野心。(延伸閱讀:元宇宙形成中,你不可不注意的趨勢)

臉書(現改名Meta)揭示元宇宙商機之一:教育(圖片來源:Meta官網)
臉書(現改名Meta)揭示元宇宙商機之一:教育(圖片來源:Meta官網)

元宇宙(Metaverse)是甚麼?真的那麼威嗎?

你看過電影《一級玩家》、《駭客任務》嗎?是否對裡面令人眼花撩亂的虛擬世界印象深刻呢?那個未來不會離我們太遠,或者你可以說,已經近到該為此做準備了!

根據創投分析師Matthew Ball在2021年對元宇宙(Metaverse)所做的解釋,元宇宙須滿足以下元素:

一,永久持續性。並不會被誰或哪個組織重置或結束。

二,即時性與同步性。就像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樣,每一個動作或指示都會是即時性的體驗和反饋。

三,沒有限制的臨場感。每個使用者都是這個宇宙的一部份,可以平等的在同一時間、地點參與活動。

四,功能健全的經濟體。使用者可以在元宇宙中「工作」並得到回報,也可在其中創立、擁有、投資企業或組織。

五,相容與互通性。超越數位與現實世界的全新平台,不論是私人(封閉)、公共(開放)的宇宙體驗都可在此實現,資產、物品和社交關係也可藉由此平台順暢轉換。

六,創造性。元宇宙中的內容與體驗皆由使用者、團體、企業來自發性創造,打造屬於你的世界!

猶如電影的描繪,將人的精神完全投入Metaverse中,在這裡我們可以工作、娛樂、社交、受教育、購物等,一切彷彿身歷其境。十年前,智慧型手機改變了我們對數位的相處方式,而Metaverse就將是下一個突破點,成為新一代的互動方式。這兩年世界經過新冠肺炎後加快了數位化的速度,對 VR/AR 的接受度加大,更讓Metaverse的未來離我們越來越近。

佐克伯的虛擬世界狂想曲

Facebook 其實在幾年前VR/AR領域火紅時,就已經進場,慢慢開始為Metaverse鋪路。2014年3月Facebook 就以20億美元收購虛擬實境科技新創—Oculus,致力於研發大眾可接受的商用型 VR 頭戴式裝置。的確新技術帶給了普羅大眾新的娛樂,例如VR電影、VR遊戲等,但因為5G高速傳輸、穿戴式裝置視覺技術還沒完全成熟,入手門檻較高,所以一直無法像手機那樣,成為人手一支的普遍產品。

不過隨著近年5G技術逐漸成形,未來世界的面貌也慢慢清晰。佐克伯不只先在今年9月底放話投入5000萬美元(台幣13.8億元)於元宇宙發展中,更直接表明要讓 Facebook在五年內轉型成Metaverse企業,接下來,就是開篇提到改名之舉,讓全世界都知道了祖克伯的企圖心。佐克伯在Facebook Connect 2021 大會上表示,Facebook 的宗旨是「以科技連結大眾」,因此 Metaverse 很自然就會成為新發展重點,因為它是下一個可以和現實社會緊密結合的虛擬世界。

隨著Metaverse成為新的發展重點,佐克伯也對組織做了一些新調整,首先是放棄了經營數年的VR裝置品牌Oculus,以「 Meta Quest 」品牌重新出發,整合「Meta」的企業印象。另外,佐克伯也透露正在全力開發代號「Project Cambria」的一體式 VR 頭戴裝置:這並不是Oculus旗下商品的升級款,而是高價位的高階 VR設備,內建的新感應器可讓你在Metaverse中的化身(Avatar)反應出你的真實表情,也可以和其他使用者有更自然的眼神接觸,而重建演算法(reconstruction algorithm)可讓Metaverse中的物體看起來宛如真實世界中的深度與透視感,使之更栩栩如生。「Project Cambria」預計明年上市,讓大眾可以搶先以此裝置來體驗 Meta 所呈現的新世界風貌。

除此之外,在宣布改名的一天後,Meta收購虛擬健身App「Supernatural」的開發商Within,Supernatural在美國算是相當受好評的VR健身App,而這次收購將會讓 Within 首席執行長 Chris Milk 、工程師、編舞師等都直接投入Meta大家庭。由此可見,Meta想做的不只是社群媒體,而是從科技延伸出去的所有虛擬世界需求,佐克伯都想通通包下。(延伸閱讀:宏達電股價翻倍,VR轉型見曙光?殘酷現實:元宇宙還要5年才會實現,轉虧為盈還遠)

一級玩家。(圖/取自imdb)
一級玩家劇照,似乎正是目前外界對元宇宙的想像。(圖/取自imdb)

距離真正實現,還差了甚麼?

當然,現在說了那麼多,Metaverse也並非這幾年就可以實現普及化的產業。在科技面上,除了前面提到的5G和VR/AR外,還需要大量的雲端計算、區塊鏈、晶片、GPU、AI演算法等的技術全面性成熟,才可以撐起如此龐大的虛擬世界。

另外,如果要讓Metaverse完全比擬現實世界,實現勞動、價值交換等的經濟行為,那在跨國法規的設計與制定上也需要耗費苦心,既要符合去中心化、全民平等的原則,又要讓各國法律能夠保障每一位使用者的權力,以免遭受更嚴重的駭客、假訊息或詐欺等侵害事件發生,這肯定會讓各國立法部門傷透腦筋,因此可以斷言的是,目前我們談論的Metaverse其實非常「烏托邦」,它將以怎樣形式實現,是否真的可以確保去中心化?政府和科技巨頭又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尤其Facebook 自己就作為社群媒體的壟斷者,讓許多元宇宙的擁護者認為Facebook 絕對會扼殺Metaverse某部分的創意與自由度。這些發展都還有待日後觀察。

2021年10月5日,前臉書員工、吹哨者郝根(Frances Haugen)出席聯邦參議院聽證會(AP)
2021年10月5日,前臉書員工、吹哨者郝根(Frances Haugen)出席聯邦參議院聽證會(AP)

另外也有許多新聞媒體認為,Facebook 挑在此刻宣布重磅改名的消息,除了與社群媒體資源重塑出新品牌印象外,也讓人質疑是否想要轉移掉近期醜聞連發的話題。從2018劍橋分析個資外洩的醜聞、重大選舉期間的假新聞頻傳,到今年10月剛爆發的吹哨者事件,揭露Facebook 內部審查不公、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放任假新聞流傳等,在在打擊了Facebook本就低迷的公眾形象,更讓使用者質疑這家公司的公正性。

而Facebook 選擇近年的科技熱詞「metaverse」作為話題,也讓許多科技早期進入者認為,Facebook想要把metaverse熱度占為己有,忽略前人對此做的努力。

撇除Facebook是否有意靠改名操縱輿論,Metaverse得到更多世人的普遍關注也算是好事一樁。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一同在充滿自由空氣的虛擬藍天中盡情翱翔,斷開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外在枷鎖,在去中心化的世界真正的做自己。(延伸閱讀:Facebook早知道Instagram對少女有害,卻在公開場合淡化嚴重性)


作者來自NCCU,從科技媒體到數位行銷,這輩子應該離不開網路圈。其他作品詳見個人Medium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