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勤於朝政,為何眾叛親離、丟失明朝江山?他性格「3大缺陷」超嚴重,難怪沒人想效忠

2021-11-05 09:49

? 人氣

把熊文燦放上這麼重要的位置,並沒有經過仔細地考校與檢驗,就像他連任命閣臣都可以這般隨意,才會十七年內換了五十位。這絕對是一種最糟的擇人、用人方式,開始時如此輕信、如此隨便,等用了之後又處處懷疑。輕信和多疑,矛盾地結合在崇禎皇帝身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崇禎人格中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矛盾的個性?這種矛盾性質在一項心理機制上統合了,那就是拒絕承擔責任、本能地逃避責任。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人一面輕信地隨便任用,用了又多疑以致頻頻撤換,他不累嗎?難道不會學到教訓,將多疑的態度搬到用人之前,與其用了卻不斷擔心懷疑,不如先花點時間、費點工夫,徹底認清楚這個人,思慮明白他到底是不是對的人選?

我們會有的疑惑,如果從深層心理上對於責任的抗拒來看,就能得到解釋了。這樣的人高度自我中心,到達了絕對不能承認自己可能有錯的地步。正常狀況下,人經常會感覺到自己做錯了決定,感到懊惱而展開反省,過程中我們的自我意識也就受到了打擊。因而逐漸被迫明瞭,現實世界不是我能夠完全操控的,不是我如此計畫、如此想像,別人就會依照我的計畫行事,事情就會依照我的想像發生。如此我們的自我受到了約束限縮,自我中心被其他因素侵入,不可能再如此獨斷。

那麼是什麼樣的人,具備怎樣的心理機制,才能抗拒其他因素侵入,一直保持高度的自我中心,目無外界現實?那就要不斷地「遷怒」,深深相信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我之所以失敗、之所以無法得到計畫中的結果,不是我的計畫有問題,不是我太一廂情願想像,都是別人害的。

自我中心永遠和「遷怒」的反應連結在一起,愈會「遷怒」的人便愈是自我中心;倒過來,要一直保有高度自我中心的態度,這樣的人非不斷「遷怒」不可。孔子對於人的道德修養有很多了不起的洞見,其中一項就表現在以「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來稱讚顏淵。

短短少少的六個字,卻表達了多麼細緻的觀察。不遷怒,指的是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有這樣一份最誠實真摯的反省之意,那不是表現於外、對別人認錯,不是迫於形勢或為了挽回面子給自己下臺階而認錯;而是對內的,自己真切感受其中違背了原則,必須如此認錯,才能「不貳過」,不再犯下同樣違背原則、違背良心的錯誤。

在日常心理機制中,人們會傾向於維護自我(ego),將許多力量從衝擊自我的方向轉移開。久而久之,這樣的轉移就成為習慣,「遷怒」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轉移。

崇禎皇帝的人格中,帶著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認定別人是錯誤的來源,而以憤怒形式發洩出來。一個經常處於憤怒狀況中的人,往往便是以憤怒為儀式,藉著對別人生氣,撇清自己的責任關係。都是你們胡亂來,都是你們不聽我的,都是你們沒有注意,都是你們不夠認真⋯⋯,都是你們讓我如此生氣,所以造成這樣的錯誤結果都和我無關。愈是怕責任沾上來,就愈要表現得憤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