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真是疫情受惠股?專家:影響很小!把服務做好,才能提升公司內在價值

2021-06-17 08:40

? 人氣

綜合評估,我當時認為龍巖的基本價值,就是把資產負債表拿出來,假設明天就清算、履約所有服務的狀況,把總資產扣除應償還負債、存貨、不動產廠房設備...等等,得到的真實淨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2021年Q1的財報來看,龍巖的總資產是653.7億元,合約負債407.7億元、總負債439.2億元;營業費用(推銷、管理費用)約3億元,估算養整間公司的人,一年大約12億元;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50億元,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87.5億元,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12.3億元,投資組合總計約150億元。

龍巖證券投資部的副總是周宜平先生,經歷看來是以外商為主,據說投資部是以人數不多的「精銳小組」來決定方向。(以往的表現都挺不錯的)

順帶一提,2021年Q1的投資組合中,「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裡大多是貨幣市場基金,而股票、特別股、公司債、不動產信託基金,居然是都放到了「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造成你很難從EPS看出龍巖的投資績效如何,(其實過去幾年的會計原則都有點不同啦)真的要仔細審視財報才知道,好處是即使資本市場波動很大,EPS也不會差太多。(這部分的會計,大家可以去看張明輝老師的<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看產業本質>一書中,對於銀行業、壽險業的描述)

龍巖的投資組合也是很有趣,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翻一翻,(其實最近一兩年的風格有不少改變)。

基本面不乏隱憂

最後來講一下,為什麼我沒有再追蹤了。

1. 服務品質開始傳出雜音

我一開始都是跟雙北地區的客戶聊,他們對龍巖的感受,大多數評價都不錯;可是中南部朋友對龍巖的形象就普普,甚至之前還有傳出一些醜聞。雖然公司都有出來澄清、做公關處理,但殯葬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客戶感受,感受這種東西,是很主觀的。

也可能是公司在拓展規模的過程中,用併購小型業者的方式進行,真正經過整套訓練的職員比例較少;而且中南部也比較沒有龍巖的代表作,因此中南部民眾對龍巖比較沒有特別的印象。

2. 經營層異動

這一行,「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一開始很多經營策略,都是李世聰先生思考、制定的,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也有很多得力助手。

但是交棒給女兒Kelly Lee以後,前董事長劉偉龍先生也離開公司了;目前Kelly很少出現在螢光幕前,我也不清楚她是個怎麼樣的人。但這一行很重視的是「文化」,如果對於本土殯葬文化不熟悉,也很難在生命事業中,做出微妙的創新。

我可以想像近期應該稍微混亂一些,但究竟未來公司發展的方向是怎樣?目前職場文化如何?能否將公司的職員,培養成適合從事生命事業的人?我覺得,這些都還有待觀察。

而且四座光之系列納骨塔,也要等到2024年才會逐步完工,近期還真沒甚麼特別的催化劑。(連從彰銀賺42億,都沒對股價造成甚麼影響了)

最後來說一下疫情對龍巖的影響,我認為是超級超級微乎其微。原因是,雖然龍巖在生前契約的市占率是7成,但整體殯葬業,還是以各地區鄰近的業者分食(很local的意思),而醫院的往生者大多是由萬安生命來統包。(我不確定COVID-19感染者是不是有法規規定特別的流程)

綜上所述,我認為疫情根本不會對龍巖的獲利造成多大的貢獻;而是龍巖必須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調整好步調,隨著民眾對於談論生死的態度逐漸開放,穩健地把生前契約市場做大,同時提供給客戶良好的服務,也把投資組合做好,才是龍巖真正提升內在價值的方式。

把事情做好,提供給客戶好的服務及商品,才是真正能提升公司價值的方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Dr.Allen 的股市奇遇記,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為:地藏王?通靈王?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