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料理在中國普及,竟然與台灣有關?因為這場戰爭,大排翅才登上「滿漢全席」

2017-12-19 16:31

? 人氣

但魚翅還是進入了清朝宮廷中

除了海鮮,乾隆皇帝的飲食習慣與漢族已相當接近。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皇帝微服視察江南時,對寺院裡端出來的素齋料理非常滿意,大加褒獎:「勝鹿脯、熊掌萬萬矣。」此後清朝宮廷開始流行蘇州、杭州料理,也被認為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後,帶回來的「土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宮廷的廚師中有很多都是漢族人,隨著時代的演進,皇帝的喜好也越來越接近漢族人了。清王朝中期以後,在料理上已很難察覺滿漢之間的區別了。光緒皇帝也好,末代皇帝溥儀也好,都吃過魚翅料理。特別是光緒皇帝,非常愛吃魚翅。

(圖/LWYang@flickr)
(圖/LWYang@flickr)

清朝末年,高級宴會都以主菜來命名。《清稗類鈔》中舉出了幾種高級宴會名稱,如「燒烤席、燕窩席、魚翅席、海參席」等。最高級的是燒烤席。其中乳豬的整烤是主菜,現則被稱為「滿漢全席」。當然,除了烤整隻乳豬,宴會中當然少不了燕窩和魚翅。

燒烤席之後是燕窩席。是以燕窩為主菜的宴席,專門用來招待貴賓。客人入席後,先上大碗的燕窩料理。如果是用小碗端出來的,就不能稱之謂燕窩席了。宴會上有用燕窩做成的料理,也有加冰糖做成的甜品。

同樣,魚翅席、海參席分別是用魚翅和海參做主菜的酒席。

在漢語中有「魚翅海參」這樣的成語,是美食的登峰造極之意,也是近代才出現的用法。魚翅終於在19世紀登上了珍奇美食的頂峰。

魚翅從清代中期後,才開始逐漸多見於餐桌是有其緣由的。中國雖然是魚翅的消費大國,卻不是魚翅的主要產地。據日本學者松浦章考證,在江戶時代大批海產乾貨,從日本長崎輸出到中國。但由於一系列的歷史原因,在明代和清初,兩國的海產乾貨交易量,仍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明朝初期,朝廷為了抵禦倭寇制定了「海禁令」,對日貿易受到很大衝擊。其後,為打擊東南沿海的走私及海盜勢力,海禁政策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末期。

到了清朝初期,鄭成功以臺灣為根據地,謀圖「反清復明」。為打擊鄭氏政權,防範其和大陸沿海部的聯系,清政府發布了遷界令,自廣東至山東,凡沿海30里以內的居民,均被強制移居至內陸。

西元1683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降清後(編按:鄭經已於1681年去世,降清應為其子鄭克塽),清政府撤銷了遷界令。西元1684年,康熙皇帝頒布「展海令」,允許民間船隻出海,此後兩國貿易額大幅度增加。據日本《唐蠻貨物帳》記載,西元1709年,從長崎回國的7號船裝有475.5斤的魚翅,此外還有1,573.5斤的乾鮑魚,6,164斤的乾海參。這僅是一艘船的數量,一年的貿易量可推爾知之。此後,海產乾物的貿易量逐年增長,到了18世紀中後期,每船裝載的魚翅超過一千斤。進入十九世紀以後,魚翅的進口量仍有增無減。1862年,江戶幕府的官船「千歲丸」前來上海時,裝載了1,800斤魚翅,24,000斤乾海參,36,000千斤乾鮑魚。

據日本駐天津帝國領事館的報告《清國天津市場海產物景況》記載,當時黑、白兩種魚翅消費占大多數,肉厚者最受歡迎。臺灣產的白魚翅煮熟後膨脹如雪,味道極佳。無奈價格昂貴,幾乎無人問津;南洋進口的叫「堆翅」,是煮過後再晒乾的乾貨。但因消費量少,故其價格也不穩定。總之魚翅是在18世紀中期,從日本的進口量增加後,才在中國普及。

作者介紹|張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曾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後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曾任日本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是文化《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