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桌和流水席差別大、結菜尾會影響總鋪師業績…「台菜教母」黃婉玲揭密正宗菜尾湯文化

2021-03-04 11:30

? 人氣

流水席和辦桌是不一樣的! 

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事:有些人誤以為擺桌宴客就是「流水席」,其實宴席和流水席是不一樣的形式,一般人家辦流水席的機會不多,通常是廟宇有建醮活動時,因出入信徒川流不息,才會辦流水席讓信徒「呷免驚」。流水席的菜色比較平價,也沒有開席時間,只要賓客入席,廚師就會端上菜餚,不用等主人家喊開動,大家隨時可以吃個飽,不怕你吃,就怕你不來,流水席充滿主人家熱情歡迎的氣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次我應朋友之邀,到他鄉下老家參加一場流水席,事前朋友告訴我不用拘束開桌時間,隨時可以到,我下午三、四點到達時,朋友老家的院子裡已經擺了好幾張圓桌,招呼我們一家人入座後馬上就有人端菜上來,晚到的賓客也跟著坐下來品嚐,師傅隨時補充菜餚,吃完之後會有人上前收拾餐桌並重新擺上新的餐具,如此周而復始,餐桌上始終有人在吃東西,師傅也一直很忙碌, 整個會場一直很熱鬧。

時至今日有些人分不清宴席和流水席的差異,早年流水席是不用送紅包的, 不管幾個人上桌,隨時到隨時可以吃,整天的菜餚與客人如流水般的綿源不絕;宴席則是要包紅包,有宴席時間限制,賓客依約定時間到場。而且流水席不限出菜的數量,宴席則有幾道菜的規範;流水席沒有菜單,宴席則是有菜單,而且通常較精緻。

我記得到民國五〇年代時,鄰居家辦喜宴,我家如果無法參加宴席,也都會包個小紅包恭喜,等到宴席結束後,鄰居會送來一鍋菜尾湯,這時已不是三人一組大陣仗的還菜尾,通常是親家母親自提著一鍋菜尾湯來,感謝的說「怎麼那麼客氣,包了紅包也不來吃,只好包個菜尾湯來謝謝,失禮了」。

雖然菜尾湯從一個大臉盆變成一小鍋,但總還有菜尾湯可吃,我還記得以前鄰居感謝我家包紅包祝賀,還會講一句「這次欠你家的一番人情,日後我家有喜慶還菜尾時一定會多送一份給你們」,只是隨著辦桌菜餚的改變,菜尾湯逐漸消失,還菜尾的文化也不復得見。

作者介紹| 黃婉玲

作家、美食家、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從小喜愛恣意悠遊於歷史巷弄,對於古老的人、事、物充滿特別的情感。喜歡時髦,卻又鍾情於老文化,喜歡以不同的方式,探究、傳遞文化,特別偏愛以「吃」來談論文化,因為這是最不沉重的文化認識方法。年少時曾被舅舅評說:「年紀輕輕,身體卻住了一個三百歲的老靈魂!」

著有:《一碗肉臊飯》(2019年出版)、《百年台灣古早味》(2019年增訂新版)、《台菜的一年》(2017出版)、《老台菜》(2017年增訂新版)、《阿嬤的廚房》(2012年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寫樂文化 《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原標題:還菜尾,總舖師展現功力—把最豐美的滋味「還謝」給里鄰)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