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賣身給工作,如何結婚生小孩?女教授無奈喊話,別再問她們為什麼不生了!

2017-10-12 16:17

? 人氣

2005年,台灣通過〈大學法〉修正案,明文規定「大學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於教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 。」此後,各大學發展各種量表、指標、限期升等等工具和規則,作為貪婪機構對從屬工作者的治理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學術工作者而言(特別是年輕學者),為了展現他們對組織機構的獻身、對工作的忠誠以及提升績效,除了長時間地投入工作外,要顯現自己很有生產力的策略還有:少談或避談工作以外的生活,包括家庭責任;總是呈現為工作忙碌的狀態,沒有私人時間 (Drago et al., 2006) 。

總之,不管實際上是否有承擔家庭責任,都要佯裝成「無家累」的狀態,特別是女性學術工作者。在現有的學術文化下,談太多工作外的責任,不僅會威脅專業形象,也會引起對工作不投入的質疑。

從工作價值到照顧價值:成為有血肉的學術工作者

Anne-Marie Slaughter (2016) 在〈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一書中,指出主流社會將工作表現作為衡量成功人生的指標,並忽略有酬工作之外的價值。工作優先的價值觀,不僅將「工作」窄化為可在市場上轉換為貨幣金錢的勞動,也貶抑其他需要投入時間、勞力與心力的活動,特別是傳統上多數由女性從事的家務勞動與照顧工作。

工作優先的價值,也忽略我們作為具身化 (embodied) 的工作者,在勞動的過程中,儘管往往不強調或是漠視身體的存在,但工作的完成時時仰賴身體的現身。而維繫我們身體的,正是那些被視為是不重要的瑣事的積累,包括家戶內的各種勞動,以及家戶外透過購買取得的服務或是產品,也包括親密關係或是人際網絡中,連結我們與他人的照顧與關懷。(出自:https://endofcapitalism.com/2013/05/29/a-feminist-critique-of-marx-by-silvia-federici/

回到大學這個貪婪機構,在新管理主義影響下,大學的運作越來越企業化,當它以各式的量表和指標監控個人表現的同時,個人也有意識地回應機構對於個人時間、體力、心力的索求,並不時計算自己是否達到機構的期待。Kathleen Lynch (2010) 指出,漠不關心 (carelessness) 的文化並非是高等教育的新現象,但新管理主義正當化「漠不關心」文化的道德價值,長此以往,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指標的工作被賦予優先順位,被犧牲的是那些難被命名、肯認的隱形工作 (invisible work),例如:照顧-連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實基礎。

寫文章的同時,我很努力地回想,最近一次,跟學生一對一談話(甚至還喝杯咖啡)是什麼時候?我們總是忙碌回應貪婪機構的勒索:做研究、教學、指導學生、參與各種行政會議、更新相關領域的出版……,不自覺中,這些被視為必須優先處理的需求,侵蝕工作生活之外的其他面向,甚至吃掉我們生命裡的重要他人和責任。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對貪婪機構的批判,更需要價值的翻轉,重新檢視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認同,成為用來衡量自己與他人的重要標準。「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能只停留在政策的倡議與執行,還必須改變那些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工作與職場文化。作為學術工作者的我們,可以從哪裡開始?

作者/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巷仔口社會學,原文標題:「現身」的必要:成為有血肉的學術工作者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