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學習」 真的能夠幫助偏鄉學童嗎?這些國小校長、老師在實施一年後現身說法…

2017-10-14 09:30

? 人氣

安定國小學生吳采真和陳冠璇認識家鄉的農產、特色、信仰文化後,與同學聯手畫出「安安定定歷險記」繪本。(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安定國小學生吳采真和陳冠璇認識家鄉的農產、特色、信仰文化後,與同學聯手畫出「安安定定歷險記」繪本。(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教育向來是翻轉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的一大力量,但對偏鄉小校來說,聘請不到專長老師,孩子只會變得更弱勢。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去年首創「優質樂學翻轉學習」計畫,以「聯盟學區制」打破這個困境,讓教學資源進入偏鄉,也替孩子的未來,帶來更多翻轉的可能性。

「最好玩的是搭上公車這一段,因為他們是第一次搭公車,連我都沒有搭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火溪這個我不知道,沒有去過,其實沒有很遠…」

「老師會給我們拍子,我們自己想出好聽的音高,用直笛吹出來,如果不好聽就改一改,老師再結合變成一首曲子…」

台中市外埔區安定國小五年級學生吳采真和陳冠璇你一言我一語,聊起學校這學期的綠活地圖課程,他們騎著自行車走訪外埔區,將沿途所見所聞透過繪畫、編曲、寫作等方式表達出來,小小一本繪本,卻結合了國語、英文、美勞、音樂、體育、社會等課程。能夠有足夠的師資串連,執行這個完整的教學計畫,要歸功於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從105學年度起推動的「優質樂學翻轉學習」。

小校教學時數養不起專長教師

「這個政策主要解決小校專長教師永遠不足的問題。」教育局長彭富源解釋。教育部規定一個老師一週至少要上十八到二十二節左右的課,但對於通常一個年級只有一班,全校才六班的偏鄉小校來說,像英文、美術、音樂、體育、自然等專業課程,根本無法提供足夠時數,讓有些小校選擇不聘專長老師,有些聘到專長老師但還得兼教其他科目。而且因地處偏遠,想吸引適合的師資並不容易。

位於霧峰區的峰谷國小校長陳世穎對此感受深刻:「招考老師常常是:招考一次沒人報名,第二次沒人報名,到了第三次還是沒人報名。」最後招聘到的專長教師通常不是本科系畢業,有的兼了好幾個學校的課,一個禮拜只到學校一天,對學生不熟悉,加上地理位置偏遠,流動率也高。「師資問題會造成偏遠地區的孩子,弱勢變得更弱勢。

有鑑於此,教育局決定推動偏鄉小學「優質樂學翻轉學習計畫」,這是全國首創的偏鄉學校「聯盟學區制」,由多校共聘專科老師,一次補足偏鄉師資。局長彭富源解釋,「目前的模式是每個學校在既有員額上外加一至兩個專長老師去跑(即輪流至各校教學),不然單獨一個學校外加一個老師還是跑不動。」教育局一開始找了四十七間偏鄉學校的校長開會討論,從中挑選出理念相同、地點相近的組成策略聯盟,最後配對成功的,包括外埔區的馬鳴國小、鐵山國小、安定國小,東勢區成功國小、新成國小、石角國小,以及霧峰區峰谷國小、光正國小。

為了運作順暢,聯盟內的學校在行政系統都做了不少協調。安定國小校長陳素萍以外埔區為例,「以排課來說,國小的課務標準規定,科任老師要二十堂課,導師十六堂,可是共聘老師舟車勞頓,授課時數十八堂就好。」共聘老師分主聘跟從聘,主聘學校可以請老師協助帶領社團,但從聘的學校彼此約定不要再給老師額外的工作,以免負擔過重。

吸引優質教師到偏鄉教學

105學年度這八所學校在英語、美勞、音樂及自然四個科目聯合聘用十六位老師。實施一年下來,教學品質的提升讓各校都十分有感。像外埔區三所學校各主聘兩位老師,讓鐵山國小教務主任張晴雯大讚,「這六個老師跑三所學校,等於這三所學校真的多了六個老師,發揮功效很大。」以美術課為例,以前的美術老師是鐘點代課老師,課程以畫畫為主,這學期有了專業美術老師後,包括水墨畫、水彩、拼布都可以教,課程多元到讓師生都很驚訝,學期末還舉辦學生美展。

英語老師林慧芸由馬鳴國小主聘,她記得去年剛跑校的時候,發現有學校近一半的三年級學生無法完整寫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於是她從口說與聽力下手,每週錄製兩分鐘的英語廣播在午餐時間播放,每次廣播介紹一個生活用語,如憋尿(Hold your pee.),裡頭以中英夾雜介紹,並重複出現在之後的廣播中。一開始廣播由老師錄製,慢慢找學生一起錄。「英文用零碎時間學最好,吃飯的時候學生很在乎聽到的聲音是他自己的,大家心裡都有個明星夢。」她表示,慢慢把興趣帶起來後,學生至少不討厭英文課,也不覺得學習那麼痛苦了。

峰谷國小校長陳世穎十分誇獎透過計畫聘到的體育及美術老師,「美術老師是彰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體育老師是台體大畢業,還是女足國手,都非常專業,以前比較沒有這樣的專業老師。」過去校內沒有體育老師,都是主任兼課,這學期體育老師林勻進來後,設計許多有趣的教學活動引發孩子的興趣。林勻以足球為例,「足球一個人踢不起來,一開始不會踢會覺得不好玩,所以我讓他們玩遊戲,像是一對一用腳搶球,搶到球可以射門,很有成就感。」有了興趣再慢慢加入比賽規則,遊戲從一對一、二對二,逐漸演變為正式比賽的五對五,不知不覺引導孩子走入足球世界。

帶動聯盟學校課程革新

除了解決小校師資問題,優轉計畫還有更大的企圖心:翻轉教學。教育局國小教育科科長尤敦正表示,「偏鄉小校學生人數少,老師教學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個別化、差異化,嘗試多元教法。」第一年是整備課程的磨合期,第二年則希望各校從教學著手,不止共聘老師資源共享,還能進一步連結聯盟內的各科老師與軟硬體資源,共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在課程革新上,安定國小已經起步。校方105學年度除了參加優轉計畫,並申請到教育部的教學訪問教師,讓都會區「高手」教師到偏鄉學校駐點一年。像台北市忠孝國小教師翁永傑就是透過計畫,駐點到安定國小。校長陳素萍原本在校內推動閱讀,有了足夠師資後,她進一步結合食農教育,「閱讀理解能力是我們這區孩子最需要的,這邊的文化較弱勢,鄰近沒什麼圖書館,但閱讀必須跟生活結合,而我們這邊都是田,正好可以把知識性的東西帶進來。」

在訪問教師翁永傑帶領下,老師們將以往應用於社區營造的「綠活地圖」帶入,讓學生一起畫出社區裡的農產、特色、信仰文化,瞭解社區裡人與人的聯結,將各學科相關知能盡量應用進來。不同年級搭配不同的課程設計,如低年級以生存遊戲融入資源概念,介紹在地農產與土地公文化;中年級以桌遊融入生物多樣性概念,繪製校園植物地圖;五年級騎自行車隊走訪外埔區;到了六年級更進階挑戰火炎山,回來後要做出火炎山模型。「十二年國教課綱要求教師協同教學跟統整課程,並以素養為導向。老師做完這學期的『綠活地圖』課程後,我跟他們講,太好了,108學年度開始的課綱,你們都會了!」校長陳素萍十分滿意。

讓偏鄉孩子擺脫弱勢

峰谷國小位於921地震重災區,車籠埔斷層就在學區內,地震過後,能搬走的居民都走了,學生由六百多位驟降為六十餘位,多半來自弱勢家庭。為了不讓孩子因教育匱乏而更加弱勢,校方積極爭取資源,發展創客課程,從平板數位教學、VR虛擬實境、3D列印、四軸空拍機通通有,課後還免費開設各式各樣的社團與課輔班。參加優轉計畫是提升教學品質的另一契機,有了專業老師指導,學生各方面表現突飛猛進,像太鼓隊拿下105學年度台中市學生音樂比賽打擊樂第三名、以及106學年台中市兒童才藝薪傳獎傳統技藝第一名;英文科則在台中巿105學年英語讀者劇場中得到第二名,以往這都是偏鄉小校難以企及的成績。

教育始終被視為翻轉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的重要動力,而優轉計畫不只翻轉了教學資源,也替偏鄉孩子的人生,帶來更多翻轉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蔡金鼎

台中知名文史工作者,父母是傳統市場的魚販,豬肉攤是童年睡午覺的床板。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化資產與社會學,鍾情於社會邊緣議題,例如孝女白琴、原民(來台)老兵、傳統市場、檳榔產業、(非媽祖)民間信仰等,都是其關心的議題。

文/蔡金鼎
攝影/澄攝影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中好生活(原文標題:優質樂學 翻轉學習 讓偏鄉學童也能快樂上學)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