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9歲後別再過生日、戴上老花眼鏡輸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比你想得更嚴重!

2020-12-01 16:42

? 人氣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有多嚴重?(示意圖擷取自Youtube)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有多嚴重?(示意圖擷取自Youtube) 

在全球各地,性別、人種、身材的歧視問題都逐漸受到關注,而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年齡歧視(ageism)的議題也日益受到重視。但生活不經意的高齡歧視,其實無所不在,一般人也難以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聞媒體中過時的刻板印象

公家機構釋放的訊息使我們看不清「人生延長賽」的現實。而媒體訊息也是另一個因素,我們這些新聞人實在對年齡感到頭痛。

2018年,《泰晤士報》(The Times)刊登了一位法國女性蜜蓮 ‧ 德斯克洛(Mylène Desclaux)的跨頁報導,那時德斯克洛出了一本書,探討50歲該如何性感。這篇報導洋洋灑灑地建議女性49歲後別再過生日;要她們盡量不戴老花眼鏡,戴了就輸了;還有,如果名字會暴露年齡就去改名。換句話說,要女性說謊。50歲耶!我很好奇她給70歲女性的建議會是什麼。

如果對某些媒體人來說,50歲叫做老,那65歲怎麼辦?有些編輯很喜歡在標題上註明「老人」(pensioner),不管報導內容為何,就是要讓讀者感覺同情當事人。南非開普敦(Cape Town)最近有則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手電筒勇伯巡視犯罪熱點」(Plucky Pensioner Patrols Crime-ridden Streets Armed Only with Torch)。英國的《斯溫頓小報》(Swindon Advertiser)也登了一則「勇伯追捕扒手」(Plucky Pensioner Chases BagThieves),報導一名69歲男子緊追扒手不放的故事。想當然耳,言下之意就是69歲竟還有追賊的膽試與體力,令人欽佩。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勇伯」(plucky pensioner)相關報導讓我感覺,中年延長賽程中,其實很多人都膽試過人、精力旺盛、體力不減。

媒體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寫到年長者時會把主動語態改成被動語態。描述一位婆婆跌倒時,我們會用「She had a fall」,而不是「she fell down」(譯註:中譯皆為「她跌倒了」,但被動語態隱含傷勢較嚴重的可能)。我們為什麼這樣差別對待年長者呢?

我們使用的語言無意間把人變成了較低等的生物。我母親以前很討厭陌生人叫她「親愛的」(dear):她覺得被這樣稱呼彷彿掉入了某種虛無之中,感覺有一種老,叫做失去自我的老。

我自己也犯過相同的錯誤,在不必要的時後對年齡鑽牛角尖。訪問加拿大暢銷小說家、《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者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時,我問她77歲竟有160萬推特追蹤人數的感想。艾特伍馬上回擊:「是175萬!」我覺得好丟臉。她又接著說:「裡面有很多是機器人。看到他們傳來的訊息寫:『我好想念你的巨屌』就知道了。」她用這種方式禮貌地要我停止年齡歧視。

(圖/pakutaso)
(圖/pakutaso)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視對待

大家對年齡歧視比較沒有意識。」英國照護(Care England)的執行長馬丁.葛林(Martin Green)教授說。「有些話,如果把句中的『老人』換成『同志』或是『黑人』,我們根本說不出口。有些人說老人無腦不該開車,但是其實很多19歲的駕駛比80歲的駕駛還要恐怖。

「大家都排擠老人。」電視主持人瓊.貝克維爾(Joan Bakewell)說。「但我們就是老人。」85歲的貝克維爾是「優雅地老去」的最佳代言人。她還是很美,也完全不比從前遲緩。但她在2017年主持電視節目《百歲人生》(Life at 100)的時候,總要一直不斷提醒製作團隊不要用「他們」來稱呼年長觀眾。「不應該有這種區分,」她說。「是人都一樣。」用詞很重要。值得尊敬的長者人權運動人士,莎莉.格林格羅斯女男爵(Baroness Sally Greengross)告訴我,她有個八十多歲的朋友到醫院就診時被分到「老人」病房。

「我不是老人!帶我去別的地方!」她一邊憤怒地抗議著,院方的人一邊把她的輪椅推往走廊另一端。比起男性,女性一般比較早、也比較常受到年齡歧視。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比較在意女性的外表。價值好幾十億英鎊、打著逆齡招牌的美妝產業可能其實過大於功。我個人不覺得抗皺本身有什麼不對,但美妝保養廣告確實給人一種要不斷跟「老」作戰的感覺。如果「抗老化」與「抗老人」畫上了等號,麻煩就大了。

研究:對老化抱持樂觀心態的人,可多活7.5年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the 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流行病學與心理學副教授貝卡.列維(Becca Levy)發現,看待老化的心態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列維的團隊針對數百名50歲以上的美國人做了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對老化抱持樂觀心態的人比其他人多活了足足7.5年之久。

然而總體而言,對老化感到悲觀的人比較多。廣播電視節目、藝廊還有博物館總是花好幾個小時煩惱該如何觸及更多年輕人——即便事實上,長輩的金錢和時間比較多,人數也越來越龐大。看來比起智慧與成熟,我們的社會似乎比較崇尚青春、科技和精力。

年齡層超低的矽谷(Silicon Valley)也是個大推手。2014年臉(Facebook)員工年齡中位數是29歲,亞馬遜(Amazon)和谷歌(Google)是30歲。大家都知道臉書創辦人馬克 ‧ 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那句知名玩笑話:「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Young people are just smarter)。很多人沒有仔細思考這句話就照單全收——就像臉書上很多PO 文,大家都也都沒有思考就照單全收。

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的真實故事

58歲的切斯利 ‧ 薩利柏格(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駕駛著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班機兩個引擎被天空中的鵝群給撞壞了,而他成功迫降紐約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拯救了機上所有人的性命。飛機在曼哈(Manhattan)的地平線上搖搖晃晃,最後安全栽入了兩岸間狹窄的冰冷河道中。這個英勇事蹟後來也被導演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拍成好萊塢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Sully)。

「也許可以這麼看,」薩利事後回想時說:「可能是因為這42年中,我一直定期儲蓄少量的經驗、教育、訓練。而到了1月15日這一天,我攢的經驗夠了,所以可以一次大量提領。」

這謙虛的一小段嘉言道出了經驗累積的寶貴價值。我不是說每個五十八歲的人都是英雄的料——我也見過年輕人有不錯的想法卻因為歷練不足而未被採納。但我確實感覺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對「數位技能」比較感興趣,忽略了只能靠經驗累積的判斷力。我個人並不會想搭新手駕駛開的飛機,就跟我不想讓實習醫生開刀一樣。針對同一個步驟已經操作了一千次的老手,會讓我放心得多。

人口老化讓全球生產力下滑?

有些經濟學者認為西方世界生產力下滑背後的原因是勞動力老化。但是否有可能,部分問題其實在於嬰兒潮世代正一批批開始退休,於是把寶貴的經驗和「機構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集體的工作相關知識)也帶走了呢?

「我比較老派,」64歲的英國律師傑瑞.海斯(Jerry Hayes)述說著他當年如何讓一名年輕人免於強暴之冤獄。海斯本為原告律師,在案情膠著時接手該案。他向警方詢問是否有原告的手機簡訊時,在英國40年的律師經驗告訴他,事有蹊蹺。警方表示未將簡訊作為證物提供給被告,堅稱內容無關緊要,但是海斯態度強硬,要求出示相關證據。四萬多封簡訊成了呈堂供證,原來這名「受害者」長期騷擾被告男子,向他求歡。該案翻盤,一樁可怕的誤審得以避免,靠的全是海斯的直覺、經驗以及堅定的信念。他深深相信,伸張正義比再贏一場官司更為重要。

作者介紹|卡米拉‧卡文迪許

牛津大學政治、經濟系雙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英國上議院議員。
 
曾任《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專欄記者,精準剖析全球政治經濟,獲獎無數,包括「Harold Wincott資深財經記者代表獎」、「2008 Paul Foot Award榮譽記者獎」、「2009英國深入報導榮譽記者獎」。2013年,出版《卡米拉‧卡文迪許評論集》。
 
2015年,任英國首相策劃之Number 10 Policy Unit計劃主席,任職期間成功說服英國首相及其團隊推動「含糖飲料稅」。2016年受英國皇室冊封為小威尼斯男爵夫人,並於同年進入英國上議院,以議員身分為民服務。平時致力推動「按比例課徵死亡稅」,針對巨額遺產進行課稅,朝社會均富邁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百歲時代:當長壽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活得更好?》(原標題:性別、人種、身材都不允許差別對待,但「年齡歧視」卻無所不在!)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