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跨坐她肚子上、推壓成一片瘀青…一位產婦心碎告白,揭開台灣產房黑暗面

2017-08-24 09:00

? 人氣

「我只知道他壓得非常大力,感覺是使盡全力快跳上來的壓,他一壓下去我痛到整個人要跳起來,非常的無助……」

「主任說,一萬個產婦來,他們就這樣壓一萬個,這種無法預期的狀況,不在他們能控制的範圍內……」

這篇2011年在網路平台verywed發表的文章,一直壓在我心底最黑暗之處,懷孕期間隨著每一次的子宮收縮,慢慢地又浮上心頭,我在心底對自己說:「我絕對不讓任何人碰我的肚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好友小芸在生產完後,什麼都沒有多說,唯獨對護理師跳上床,跨坐在她身上、用力壓下肚子,驚嚇與憤怒的情緒遲遲難以平復。「很痛,非常痛!根本是搥打肚子,而且我覺得很危險!」

最讓她生氣的是,生產後,她的腹部留下清晰可見的瘀青,可以想見當時力道之大,接生醫師竟然還要餘悸尚存的她向護理師致謝:「妳要感謝她幫你壓肚子,妳才生得出來!」這句話讓她氣了好一陣子。

不只是小芸,生產之前,我就對壓肚子這種常見的產房內行為(我甚至不知道它是否算得上是醫療行為)非常介意也無法理解,懷孕時百般呵護腹部、生怕有任何碰撞的女人,為何一躺在產檯上,就要接受別人毫無顧忌地對著腹部又壓又推,這項行為真的有專業可言嗎?這是有開班受過訓練的?還是熟能生巧,來一萬個我就推一萬個?

「我告訴護士好痛,不要再壓我的肚子了,護士回我,她是在幫我!不然生不出來!」

「我很感謝護士幫我推肚子,雖然生產後肚子就瘀青一片,兩個月都沒消退。」

「我可以拒絕醫生壓肚子嗎?能不能靠自己把孩子生出來?」

壓肚子其實是子宮底施壓的俗稱,指的是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當子宮頸全開(10公分),胎兒頭部下降後,醫護人員以手臂或拳頭在婦女的子宮底部(子宮最上方)施壓,「幫忙」將胎兒往產道方向推擠,試圖縮短生產時間。

在此讓我們來認識自然情況下的生產過程。從開始陣痛到子宮頸開全,被稱為第一產程,開全之後到胎兒娩出則是第二產程。胎兒出生的主要力量來源,是子宮肌肉的收縮所造成的推擠力量,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顧系副教授高千惠將之形容為:

就像是穿上一件高領毛衣的過程,必須先拉開套頭處,頭顱才能穿出,同樣的道理,子宮頸肌肉也在被牽拉過程中,逐漸變薄、變短、變軟,好讓胎兒順利娩出。

在此同時,子宮內壓會漸漸上升。未懷孕的子宮內壓約為9mmHg,進入第一產程的子宮內壓約為50–60mmHg,第二產程時的子宮內壓可上升到72mmHg,如果產婦閉氣用力,可能會讓子宮內壓上升到129mmHg,進而將胎兒推擠到產道,讓嬰兒順利出生。

比搶訂坐月子中心更重要的事

在台灣產房普遍會看到的狀況是,被陣痛折磨得筋疲力竭的產婦,聽到自己子宮頸全開時,以為胎兒會馬上出生,但第二產程其實比想像中來得漫長,疲憊的產婦感到挫折與失望,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生下孩子。

此時若醫師詢問:「要不要幫妳一把?」對產婦來說如同大海中的浮木,即使不甘心也只能任由醫師或護理人員,用手肘自胸口往下用力推,或是用拳頭向下壓,壓出一片片瘀青是常見的事。

根據統計,台灣產婦約有6成都有此經歷,相較之下,美國僅有2成。部分產婦遇到不壓肚子的醫師時,還會疑惑「為什麼不幫我?」究竟是壓肚子在台灣被過度使用,還是台灣產婦無法靠自己生出孩子?

其實壓肚子並非每個產婦都必須經歷的產程。高千惠指出,教科書上說明使用子宮底加壓的情況為:胎兒心跳有問題,第二產程進展失敗,生產婦女筋疲力竭,因醫學理由無法繼續用力,例如心臟疾病。

子宮底加壓會提高子宮內壓力,可能造成子宮破裂或括約肌損傷,或因施力不當造成新生兒骨折和腦損傷。一旦母體或未出生胎兒受傷,兩者血液交流運輸,母親若是HIV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或其他病毒帶原者,胎兒都可能因此感染疾病。

雖然現在沒有證據顯示子宮底施壓的好處與缺點,可是我們不能忽略子宮底加壓可能造成的潛在性危險。

生產是人體自然本能,靠著子宮的自然收縮就可讓胎兒娩出。產婦必須知道,除非緊急狀況,否則當醫師告知要「幫忙讓孩子早點生出來」時,自己有權利拒絕子宮底加壓,或是至少該詢問:「為什麼要做?」「不做會怎樣?」「等一下做可以嗎?」至於醫護人員若認為這是必要的「醫療介入」,也應如其他醫療程序一樣,有義務向產婦解釋清楚並獲得同意,才執行各種加諸於身體上的處置、措施或治療。

其實從生產姿勢、生產用力的方式與時機,到壓肚子等問題,已經有許多醫學實證指出,台灣產房有太多不合時宜的「規矩」,例如,產婦應該視情況採取蹲姿、直立等多變的生產姿勢,而非制式化的平躺用力;應該等到產婦有想用力的感覺時才教導用力,並順著產婦的感覺鼓勵出聲用力,而不是刻意教導產婦過長地閉氣用力(還是不當施力)。

種種問題,其實可歸因目前國內產科照護者對於第二產程的照護不夠重視。缺乏人力也罷、資源不足也罷,每當有產婦第二產程太長,就會被認為是胎兒過大,產婦不會用力或用錯力,未多加考慮就改成剖腹產,或用器械協助分娩。

或許我們該先省思,為何台灣產房有那麼多照護方式,與WHO及許多研究的建議都不同。

對,再說一次,缺乏人力也罷、資源不足也罷,可是,產科照護者對產程進展的評估與照護方式,對產婦的生產過程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既然第二產程的時間長短並不會影響胎兒的健康狀況,3到5小時都在可接受範圍內,沒有必要「逞一時之快」冒險,或是過度干涉(如果胎兒心跳正常,產婦沒有衰竭之下)。

如果真的想盡快結束生產,產婦該做的是選擇合適的用力時機,使用正確的用力方式,變換任何讓自己舒服的用力姿勢,只是產房醫師、護理人員能提供這些指導嗎?

有些人擔心,陣痛時會失去理智,產婦可能無法充分思考、理解醫師語意,那麼生產前就該先與伴侶溝通協調,協助選擇所需的處置與治療方式,了解生產過程的每一個風險,判斷自己是否接受,這才是懷孕過程最重要的一項功課,而不是搶購熱門的坐月子中心啊!

作者介紹│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本事出版《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原標題:生產沒必要逞一時之快)
封面圖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MIKI Yoshihito@flickr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