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認在愛裡成長,長大後卻跑去殺人…專家:我們這種教育方式,很可能製造出殺人犯

2020-10-08 17:40

? 人氣

後來的山本在岡本教授的指導下,寫了封信給父親與哥哥,才承認「好希望他能多關心我一點」也憶起自己入獄後,哥哥第一次來看他,眼中泛著淚說道「做錯事了也沒辦法啊……」那個嚴厲的哥哥脆弱悲傷的一幕,一直留在山本心中,在承認對爸爸與哥哥的「恨」之後,他反而找回了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那些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想「教出殺人犯」 就別再教他「要乖」

接觸過諸多受刑人,岡本教授想強調「雖然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健全的家庭,但受刑人的家庭卻百分之百不美滿!」尤其在日本、台灣等東亞文化之下,很常要求孩子要「乖」、要當個「好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不善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尋求其它方式發洩不滿的情緒,有時一犯錯就是驚天動地。

以文章開頭的男大生為例,若他裝病、偷同學東西的事情被發現,老師、父母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又或者他沒被發現,卻從偷同學文具轉而偷店家的商品,長大後越玩越大、某天想闖空門卻被屋主發現,一時失手殺死了屋主,「家庭美滿」的他,就此成了「強盜殺人」的重罪犯……這也是岡本教授認為「他有可能成為罪犯!」的原因。

覺得太誇張了嗎?雖然這都是以最糟糕的情況假設,但確實有重刑犯是因為這樣的過程而入獄,可見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們在社會上遺漏了任何一個孩子需要的愛,必須面對的最大風險。

那麼,我們該怎麼對待孩子呢?岡本教授呼籲,請做個「能讓孩子撒嬌」的父母,能抱抱孩子、聽他們說說真心話而不發怒,只要讓孩子能「像個孩子」坦率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嫉妒與不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用做什麼就很棒」「自己是被愛的」愛的種子就能伴隨他們好好長大,也是防止「教出殺人犯」的最佳解。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光現出版《教出殺人犯

責任編輯/焦家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安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