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關心家人,卻把對方的悲傷歸咎為「得了憂鬱症」精神科醫師:別再把陪伴外包給醫生

2020-10-06 10:02

? 人氣

這種擔心母親內心越來越脆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憂慮,這正是成語所說的「杞人憂天」。母女倆手握著手,坦露心中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惋惜、懊悔,這個過程就是治療與穩定的過程。相比之下,找陌生的精神科醫師,服用抗憂鬱劑,在朦朧恍惚間離開人世, 不是更令人鬱悶、遺憾嗎?為什麼要將這種情緒稱為憂鬱症,並且外包給醫師負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論是老母親關於死亡的話題,抑或是退休後的憂鬱,都不是應該克服的對象。那反倒是讓我們跟上自我生命的旋律,隨情緒波動起伏的時機。

所有情緒都是生命的指南針

現代精神醫學正鋪天蓋地的洗腦大眾:「生命中許多可預期的問題,都是因為體內化學失衡導致的精神障礙,只要吃藥就能解決。」在這種宣傳方式奠定的知識基礎與硬體設備上,醫療產業成為了無可匹敵的「進擊的巨人」。

父母失去子女的傷痛,怎麼能說是憂鬱症?當一個人被宣告癌症末期,他的不安和恐懼為什麼是憂鬱症?退休後的無力感和厭煩、被害妄想等情緒,怎麼也成了憂鬱症?把孩子在學校被排擠時的憂鬱和不安,歸咎於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造成的憂鬱症,這樣的專家既無情且缺乏責任感。這些情緒都只是生命中經常遭遇的日常課題,也是必須在旁人的協助下一同跨越的生命難關。任何人都有可能面臨無法獨自跨越的陡峭山崖,比起盲目尋求專家的幫助,更應優先做好心理準備,思考以何種態度面對挑戰,才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穩定。

世越號悲劇發生當時,大量義工源源不絕湧向珍島、安山、木浦,他們說的話幾乎如出一轍。

「沒有什麼我能幫上忙的地方,覺得好無力,也有很深的罪惡感。」

這些人的無力感或罪惡感,難道是失敗者的情緒嗎?不是的。當年這些承受巨大創傷的世越號遺族家屬,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而非選擇自殺,正是因為大量市民的強烈無力感和罪惡感所形成的治療氛圍,給了他們許多可以依靠的地方。

最後將世越號牽引至陸地的力量,想來也是許多人的無力感和罪惡感所凝聚成的憤怒, 形成了最根本的動力。儘管朴槿惠政府與媒體聯手,不斷在受害者的傷口上灑鹽,受害者依然能咬牙堅持下來,背後正是因為市民們強烈的無力感與罪惡感所營造出的氛圍,猶如天使般守護著他們。雖然我們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但是這股力量正是得以將慘無人道的政府拉下臺的關鍵力量之一。

表面看來,罪惡感與無力感似乎只是虛耗個人精力的無用處情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自有歷史以來,這些情緒便具備足以撼動整個社會的強大威力。罪惡感與無力感的總合, 形成了推動社會的力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是生命的指南針,而非藥物能夠任意去除的無關緊要的渣滓。以藥物克制情緒的同時,生命的指南針與燈塔將隨之崩塌。情緒正是自我存在的核心。

作者介紹│鄭惠信

從事精神科醫師三十多年,曾與一萬兩千多顆心對話、分享。近十五年來,與政治人物、法律人、企業CEO和員工等各領域佼佼者暢談心事,同時也在社會各個角落陪伴心靈創傷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原標題:憂鬱是生命普遍的原色)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