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關心家人,卻把對方的悲傷歸咎為「得了憂鬱症」精神科醫師:別再把陪伴外包給醫生

2020-10-06 10:02

? 人氣

在韓國,大多數的職場生活忽視每個個體的立體形象與多重角色。個人只能迎合公司的需要活成一個工具,所謂「社會上的成功」,不過是壓抑個人的結果而已。在這種生活的盡頭——退休,是一口氣釋放長久以來被壓抑的身體的重要事件。說得誇張一些,就像受刑人被關在監獄大半輩子,當出獄的那天,會被刺眼的陽光照得睜不開眼睛一樣;也像原本二十四小時過著既定生活的人,某天忽然可以任意走向四方,可以在任何時間吃飯、任何時間就寢一樣。從這一刻起,人們才算是真正回到了自我生命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對於關了大半輩子、剛出獄的受刑人而言,這個世界充滿未知與恐懼。他們心中的無力感和憂鬱、被害妄想等,也是退休者會有的情緒。憂鬱和無力感是如實反映心理狀態的一面鏡子。換言之,那時的無力感和憂鬱正是一個信號,告訴自己現在該是好好坐下來審視自我生命的時候了。

剛從監獄出來的人,他們眼睛的虹膜發揮類似光圈的效果,首先阻擋瞬間射入眼睛的陽光;同理,無力感和憂鬱則是告訴當事人,短時間內先試著接受大量的時間和自由、刺激。「不必急著到俱樂部或補習班尋找新的活力,讓自己稍微停下來吧。」內心透過憂鬱和無力感所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一句話。

藉由這種方式,情緒將我們帶往真實的世界(Real world)。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可以看見最純真的自己。「我也會有那樣無助的時候呀」、「原來我也有欠缺計畫,什麼都控制不了的時候啊」、「原來我也是那樣的人」,隨著這些想法的浮現,對生命的現實感將會一點一滴回來。最先進入我們眼中的,自然是身旁的家人。接著我們將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之於家人是什麼樣的存在、過去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家人之於我又是什麼樣的存在。脫離螺絲釘般的生活後,人們才有機會看見「自我」。這是生命中的一大喜事。

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自然是無力感和憂鬱等情緒。踩在這個情緒的踏腳石上,我們開始有所覺悟。這個無力感告訴我們,過去自己總是閃耀光芒的生命,其實只有一半而已。當思考與判斷都無法如此深入窺探自我時,情緒將我們另外一半的面貌原原本本表現出來。這正是情緒所能發揮的力量。在職場生活中,人們不曾發現自己過著脫離日常、脫離人類的生活。直到退休後,才真正看見自我生命,而這段生命將伴隨著無力感與憂鬱展開。

朋友年逾九旬的老母親跌倒,導致骨盆與大腿骨骨折。朋友一邊說平時開朗的母親最近常提起死亡的話題,一邊問我:「我媽好像得了憂鬱症,要吃藥比較好吧?」 我反問朋友。「九十多歲的老母親躺在病床上,主動聊起死亡的話題,這算哪門子的病? 如果在那樣的情況下,放棄活下去的念頭,只是被動接受治療,那反倒是不自然的、奇怪的事,不是嗎?當你母親聊到死亡的話題時,你不妨問問她:『媽,你覺得死亡離你很近嗎?』、『媽,你害怕死亡嗎?』、『媽,最近常常想起誰呀?』這些提問引出的故事, 將會給你和媽媽兩人帶來一段幸福的時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