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語」怎會如此可愛?語言學家揭「奧步、撇步、毋湯」風靡華語圈背後原因

2020-09-22 16:19

? 人氣

蕭素英解釋:「這就是閩南語影響、滲入國語的明顯例子,在台灣的語言脈絡下,才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閩南語中的「步」擴充出「方法、手段」的語意,有許多相關詞彙。在台灣華閩交雜的語言使用脈絡下,閩南語的語意滲入國語,因此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圖/研之有物提供)
閩南語中的「步」擴充出「方法、手段」的語意,有許多相關詞彙。在台灣華閩交雜的語言使用脈絡下,閩南語的語意滲入國語,因此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圖/研之有物提供)

奧步、撇步,「台式國語」征服華語圈

但語言學家是如何推知奧步、撇步的身世?如何確定這兩個字詞來自台灣閩南語的影響呢?

「奧步」,閩南語正字寫作「漚步」。從先前的語意地圖,步在國語中沒有招數、手段的意思,奧也沒有卑劣之意;相反地,「形容詞或動作+步」是閩南語的構詞方式,用來形容特定的手段與方法。

奧步、撇步的出現也非常晚近,可以說是在台灣土生土長冒出的。

從這些線索可知,奧步、撇步應是從閩南語「音譯」而來,借用相似音,書寫表達母語意涵。那麼,這幾個「台式國語」如何進入日常語言?

蕭素英檢索《聯合報》的「聯合知識庫」發現,大約 2000 年後,奧步、撇步才明顯見於大眾媒體。 1981 年,《聯合報》第一次出現奧步兩字。報導如下:

【台南訊】台南市長候選人王奕棋,昨天在灣裡萬年殿前廣場的政見會中相互請問。王奕棋說,還有的人用別人的名義買票,真是「奧步」(閩南話,意即差勁的辦法)。

當時,奧步不但加上引號,後面還得補充註解做說明!同樣的,撇步首度出現在《聯合報》時,也用括號加註說明(偏方)。由此再次看出,這些字詞並不是國語原本的固有詞彙。

有趣的是,2007-2008 年奧步的曝光量大爆增!原因不難想像,首要因素是當時正值總統大選,伴隨造勢活動與檯面上下的暗潮洶湧,大量政治新聞讓「奧步」搶登媒體版面,成為熱門的新潮用字。

而長期來看,1990 年代至 2000 年後隨著母語文化的推動,鄉土語言開始進入學校課程,也改變了語言使用習慣。蕭素英強調,國家語言政策不只影響教育現場,更會鬆動語言的「標準化」,打開方言進入主流文化的空間。

「我快花轟了、「你粉阿劣」、「啥米碗糕」……俏皮用法大逆襲!從原本主播式「字正腔圓」才是正統,融合方言、口音的「台式國語」漸漸不再被台灣主流社會排斥,語言文化展露更多彈性。

從統計數據可知,奧步、撇步幾乎是在本世紀 2000 年以後才出現於主流媒體。(圖/研之有物提供)
從統計數據可知,奧步、撇步幾乎是在本世紀 2000 年以後才出現於主流媒體。(圖/研之有物提供)

不只如此,Made in Taiwan 的台式國語還影響了海外華語圈!蕭素英透過追蹤比對發現,

奧步、撇步等「台灣製造」詞彙,從閩南語進入國語,又傳播到華語圈,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

由於奧步並非新、馬閩南語的說法,因此並不是當地語言內部的借詞。

踹共、落漆、毋湯,那要不要「接地氣」?

在語言多元、網路時代的影響下,還有越來越多流行詞彙從閩南語轉化而來。

要對方出來面對的「踹共」(tshuài kóng)、出糗或遜掉了的「落漆」(lak-tshat)、為躲避特定人物而連夜逃跑的「跑路」(tsáu-lōo)、表達歉意的「拍謝」(pháinn-sè)、表示不應該的「毋湯」(m̄-thang)。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