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語」怎會如此可愛?語言學家揭「奧步、撇步、毋湯」風靡華語圈背後原因

2020-09-22 16:19

? 人氣

蕭素英分析,奧步、撇步是新造詞傳達母語意義;跑路、落漆則是擴充原本字義,轉成母語用法。這些都屬於「借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借詞,是語言相互接觸後的自然現象,但大多是優勢語言被借用。相較來說,奧步、撇步則是本土語言回過頭影響國語的特殊例子。

借詞在各種語言間普遍可見。以閩南語為例,有文讀、白讀不同發音,例如阿里山(san)、爬山(suann),山會發成不同音。白讀是原本閩南一帶的方言;文讀則是各朝代的讀書人,學習官話後融入到方言中。因此閩南語的文讀,即是方言受標準官方語言影響後的借詞現象。

我們現在慣用的歐巴桑,來自日文借詞;摩托車(motorcycle)、幽默(humor),音譯自英文。當新事物、觀念或新用詞傳入後,原有語言系統若沒有相應、貼切的用詞,經常就會借用外來語。

隨著網路時代崛起,影音資訊在國際間海量串流,現代人的用字遣詞更傾向「接地氣」,然而「接地氣」這類中國網路用語,卻掀起了另一波政治與文化意識的新論戰!

面對「外來語」爭議,蕭素英從使用者的視角來理解:「每一個時代、每一種語言,都會有人提出語言純潔性的主張,但是如果使用者覺得詞彙生動、好用,自然就會流傳,很難禁絕。」即使國家強力介入,也很難達到完全的純潔排他。

以土耳其為例,凱末爾革命後,土耳其政府將所有非傳統固有詞彙,通通改回本土用語,「當時看似成功,但現在有多少外來用詞又逐漸被納入?」

語言間彼此流通、影響不必然是完全負面,許多當代詞彙都是在不斷刺激、活化下誕生,碰撞釀造出新的意義和用法。

不過她也強調,借詞雖是語言接觸的自然現象,仍需留意是否從只借用特定用語,轉變成大量取代本土語詞。因為若語言越來越少被使用,逐漸走上消亡,我們失去的將不單單是一種語言,同時還抹去背後蘊含的文化、歷史記憶。

如果失去了語言,我們還會失去什麼?

「每種語言都代表了一套知識體系、文化視野,從詞彙就能反映出社會結構與價值觀。」蕭素英說。

例如,漢語的親屬詞彙與父系社會結構密切相關。對父親的兄弟區分極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但稱呼父親的姊妹、母親的手足:姑姑、舅舅、阿姨,就沒有長幼之別。

蒙古語中有各式各樣的「馬」,剛出生、公馬、母馬、不同花色的馬,都有對應的字彙;但我們統稱為馬。閩南語中,搔癢(ngiau)、皮膚癢(tsiūnn)使用不同的字詞,中文則都用癢表示。從語言學角度,不同語言有各自描繪世界的方式,如同一扇扇窗,展示出特定而富有文化意涵的視野風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