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富國強兵力推改革,最後竟被認為是滅亡宋朝的元兇?揭歷史課本沒教真相

2020-09-18 18:03

? 人氣

眾所公認的奸臣、北宋最腐敗昏庸的宰相蔡京就是其中一員。熙寧三年,熙寧變法的第二年,蔡京進京應試,得中進士。短短數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員變成朝中大臣,受到朝廷的重用。這一切都源於王安石的保薦,之所以會被保薦,是因為蔡京是變法的支持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布、魏繼宗、韓絳、呂惠卿等,在後世大都被列入了奸臣之列。除開能力外,更多的是其個人品行。例如曾布和魏繼宗,在受朝臣極力反對和神宗對變法有所動搖之後,便聯合起來攻訐呂嘉問。而此三人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如曾布就是被王安石介紹為主管變法的司農寺少卿。宋神宗後,蔡確、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無不被視為北宋奸臣。可這些北宋奸臣卻都是直接或者間接靠王安石舉薦起家。不能說王安石故意為之,只能說王安石太想有人支持了,因此非此即彼,不反對我的都是好人,好人就要重用,進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如果王安石不如此急躁地提拔任用那些不知底細的人——至少先對其品行考察一番,也不至於受此連累,被反對派抓住這點而屢遭彈劾,也不至於陷入內外交困的兩難之境。

王安石憑藉變法一鳴驚人,卻也因變法聲名狼藉,但不可否認他對國家和百姓的一片熱忱。王安石志不在做官,朝廷再三請他出仕,他一再拒絕任命。他在慶曆二年中進士,時年二十一歲。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意,經歷了宋仁宗、宋英宗兩朝,一共二十五年之久。在此之前,「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美於官,唯患其不就也。」由於他謝絕到朝廷就任,朝野上下就越希望他出來做官,一時間,朝拜者、請安者、侍奉者絡繹不絕,「以金陵不作執政為屈」。他總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學」,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宰相始於州府,王安石志存高遠。他先後十幾次上書請求外任。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就連其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汙點」,他是典型的好人。結果卻因變法一事,自己留得身後罵名,更有人將王安石視為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一時輕信人言語,自有明人話不平。」借用馮夢龍的這首詩,向王安石道一份尊敬!

深入解析

為了國富民強的理想,王安石走上了推動改革的道路。在世時,司馬光、蘇軾、蘇轍等宋史上一代名臣、名人幾乎都是他的對手。王安石的經歷很值得玩味。

筆者認為,將王安石與呂惠卿、蔡京這些奸臣相提並論是很讓人痛心的。

要知道,王安石所做的一切,無不希望為國家增加財富,希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但無論是當朝者、同朝官僚還是百姓蒼生,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對王安石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表示不滿。為什麼一心做事的他卻落得裡外不是人?王安石的方向出現錯誤了嗎?當然不是。從青苗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出發點正確不一定就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王安石的失敗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方式與方向同樣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