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黃春明的傳奇寫作路:一切始於那個上課被帶走,從此下落不明的「王老師」

2017-06-22 15:45

? 人氣

如今想來,真要感謝這位老師,師範學校採軍事化管理,上課期間不容許學生在教室外逗留,我被老師攆出教室後,反倒有理由待在圖書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是民國40年代,正值白色恐怖時期,舉凡中國大陸或日本作家的作品皆遭查禁,即便是他們翻譯國外的作品也不允許上架。我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成綑並排存放的報紙,在好奇心驅使下,踏著凳子將它們抱下來,報紙上以紅色原子筆寫著「禁書」兩字,激起了我的興味。

由於禁書難得,我就算熬夜也想讀完,甚至當起了雅賊。當時我對閱讀充滿饑渴,若說飲食是肉體的糧食,那麼閱讀便是我的精神糧食了。

台南師範又遭退學後,我在屏東師範則被留校察看,當時我與家裡較少聯絡,反而喜歡到音樂老師劉天林的宿舍聽古典音樂。

有一天,劉老師問我:「你知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原來當天是我的生日,老師贈送我一份生日禮物,是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原文書名是Lust for Life,意為「生之慾」。

書的扉頁上寫著:「春明,你的聰明才智,有如一座礦產,但是礦產要小心慢慢地開採,要抱持童心,梵谷就是你的榜樣。」諸如此類的勉勵,使我感動莫名。我原本便喜愛畫畫,只要心中覺得孤獨時就畫畫,讀了《梵谷傳》,更被當中的鬥志深深感染。

閱讀像飲食一樣自然

作家將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留在文學作品中,即便已經身故,但其中生命、思想的能量卻能透過閱讀,轉化到讀者身上。文學作品更是世界性的,即便種族不同,卻有相同的人性,好的文學作品如此栩栩如生地刻劃這些人性的故事,帶給讀者感動。

有文字,才有閱讀,文學在台灣經濟發展後才真正普及。早年因物質條件不佳,有許多文盲,他們雖然無法透過文字得到啟迪,但經由口述或戲劇演出,還是能從故事中

得到啟示,過往人們聽說書、看戲劇,那些忠孝節義、勤勞節儉的故事,也因此代代流傳下來。

所以除了閱讀,朗讀也能傳遞文字的力量。事實上,朗讀故事在歐洲相當普遍,黃大魚藝術基金會由此發想,已經舉辦了11年之久的「悅聽文學」原作者朗讀活動。

因此,我認為閱讀的首要並非解析,而是普遍化,如同飲食一般,人並非先理解營養學,明白蛋白質 、脂肪等成分的分子結構,才開始飲食;也不會因為學習更多知識,便能消化得更好。

人文的普遍化要先由興趣與習慣的培養開始,倘若缺乏閱讀興趣,即使將書放在枕頭邊,也未能有作用;假使對閱讀有興趣,翻山越嶺也會往圖書館借書來看。

為兒童培養閱讀興趣

只是,現今出版業愈來愈不景氣,大家幾乎都有手機、平板電腦,許多出版社接連倒閉,表示我們已經不閱讀了。閱讀的普及真是要靠習慣的養成,有一任教育部部長是我的朋友,他曾向我說,自己募了一些款項,想買書送到偏鄉去。我當場半開玩笑回他:「這是第二步要做的事,先培養了閱讀習慣與興趣,再送書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