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黃春明的傳奇寫作路:一切始於那個上課被帶走,從此下落不明的「王老師」

2017-06-22 15:45

? 人氣

我國二時,正值台灣光復之初,當時我的國文老師王賢春才26歲,戴著一副圓框眼鏡,一身直筒剪裁的旗袍,沒有開岔,也無腰身,搭著白襪黑布鞋,像50年代的北大青年。那種布鞋現在已經見不著了,常是家裡的媽媽或者阿嬤趁著晚上孩子們都睡覺的空檔,用粗針一針一針地將好幾層的布納進鞋底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老師啟蒙了我的寫作與閱讀,這兩件事,幫助自少年起即帶有叛逆性格的我回歸常軌,影響了我一生。

那個年代,同學們的國語說得仍不流利,作文也比較不通順,班上有一位同學不懂得如何使用「的」字,寫作文題目「我的家庭」時,他寫道:「我的家庭的、有爸爸的、媽媽的、阿嬤的、阿公的、弟弟的……」,「的」字用得太多,直到現在開同學會,我們還戲稱他的外號「阿的」。

有一天,王老師將作文簿發還給我們,並一個個講評,輪到我的時候,她說:「春明,你的作文如要寫好,不能抄。」她認為我的作文是抄襲的,這可是冤枉我了,我的作文之所以比較通順,是因為我經常與家裡附近的外省同學交談,他們是國防部的聯勤被服廠的員工家眷,因缺乏宿舍,便在我家附近租屋居住。雖然他們說話有不同的腔調,但常以國語溝通,使得我的作文表達更為流暢。

老師發掘寫作才能

面對老師的懷疑,我當下請她讓我再寫一篇,老師笑著答應了。我又要求老師重新出題,老師給了「我的母親」這個題目,我愣了半晌,因為母親在我8歲時已經過世了,於是,老師要我將對母親的印象寫出來即可。

其實,除了因為調皮挨打,我對母親只餘模糊的印象,思量許久,當晚寫道:

八歲那年,媽媽過世了,留下我們幾個小孩。特別是年紀仍幼小的弟妹們,每天都哭著要找媽媽,哭得奶奶心煩,她便用閩南語說:「恁老母就去天上做神了,袂叨位去討老母?」(你們的母親已經仙逝了,要我去哪兒要回母親來?)雖然我並未如同弟妹一般哭著找母親,但心裡也十分想念她,而祖母的那句「媽媽已經到天上做神了」貫進耳裡,我順著那話語抬頭往窗外的天空一看,天上有星星、也有烏雲,就是未曾見到母親。

我的作文約略寫了這樣的內容,隔天王老師看了文章很欣喜,她感受到我對寫作是真的有興趣。

再隔天,老師又喚我過去,我還記得那日冬陽普照,她的桌案上放著我被翻開的作文本,由斜側望去,清晰可見上面許多硃筆批閱的痕跡。老師眼眶泛紅並抬起頭對我說:「春明,你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感情呵。」事後回想,也許並非我的文章寫得如何好,而是當時26歲的老師,隻身渡海來台,見到孩子這樣懷想母親的文章,也引起她的思念吧!

因為閱讀走出自憐

老師的讚美使我受寵若驚,她又勉勵我,如果要在寫作上進步,務須多閱讀,並贈送我《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沈從文短篇小說選》以為鼓勵。這兩本書相當舊,紙張也不好,書角因為時常翻閱已經磨圓了,但它們使我像著了魔一般,尤其是契訶夫筆下歷盡艱辛的人物們,雖與我非親非故,時代與背景又如此遙遠,卻引發我的悲傷與同情,更使我從心底為他們的處境打抱不平。

沈從文亦然,雖然他的筆觸較為浪漫,描寫一地的山川景物如此美好,但生活其中的大眾卻異常勞苦而貧困,兩相對照之下,那般情境更使人不捨,他們的作品,讓我不禁落淚。

在此之前,我從未為他人流過淚。母親過世三年後,父親續絃,我與繼母相處不睦,經常挨打,那時會流淚哭泣,僅是出於自憐的情緒,好似蠶寶寶化蛹之後作繭自縛。人一直處在自憐當中,便無從破蛹而出,自在地飛翔。

當時我的生活條件並不好,閱讀這些社會寫實與浪漫寫實的作品,其中盡是窮苦百姓的遭遇,除了感同身受之外,也使我跨出自己貧乏的生活領域,擴充生命經驗。王老師贈的兩本書就此一直伴隨我,即使離家出走時我都帶著。

老師,我得獎了

某一天上課之際,校長領著一些身著中山裝的人進教室,要王老師立即隨他們離開,我記得她十分鎮定地對我們說:「各位同學,你們都是中國的好寶寶,只要你們好好念書,咱們中國就有希望。」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沒有人聽得懂老師的意思,她就這樣被帶走了。隔天,鎮上口耳相傳:羅東中學抓到一個匪諜,是中國共產黨南方工作隊!說的正是王老師。

然而,在我記憶中,她從未在課堂上宣傳過共產主義,只記得有一次她教我們唱的一首歌:「他頂頂傻,鼎鼎有名的大傻瓜。三加四等於七,他說是等於八。哈哈真笑話,豈有此理,糊裡糊塗真傻瓜。他為什麼傻?就因為沒有進學校,進了學校就不會這樣傻。」這樣的老師竟遭判刑伏法了。

多年後,我得到第二屆國家文藝獎,上台領獎致詞時,王老師的身影浮現在我腦海裡,我向台下深深地一鞠躬後,仰望著上方說:「王老師,我得獎了。」王老師對我的影響十分深刻,我因她感受到閱讀的能量。

黃春明一生奉獻於文學,當年那個「王老師」是重要關鍵。(圖/黃春明@Facebook)
黃春明一生奉獻於文學,當年那個「王老師」是重要關鍵。(圖/黃春明@Facebook)

圖書館才是我的教室

後來,我考上台北師範,但因為打教官違反校規而被退學,南下就讀台南師範。有一門「測驗統計」課,以十分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未來教學的成效,這門課根據的是學者桑代克所主張的:「凡存在的東西,必有數量;具有數量的東西,必可測量。」

老師講授這門課時,我舉手發問:「孟子說『性本善』,那麼『善』便是存在的,但『善』要怎麼測量?」不顧老師滿臉的不悅,我又追問:「荀子又說『人性本惡』,那麼『惡』又要怎麼測量?」老師認為我是在搗蛋,將我攆了出去,還記了曠課,之後我的操行成績甚至因為曠課紀錄被扣到不及格。

如今想來,真要感謝這位老師,師範學校採軍事化管理,上課期間不容許學生在教室外逗留,我被老師攆出教室後,反倒有理由待在圖書館。

當時是民國40年代,正值白色恐怖時期,舉凡中國大陸或日本作家的作品皆遭查禁,即便是他們翻譯國外的作品也不允許上架。我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成綑並排存放的報紙,在好奇心驅使下,踏著凳子將它們抱下來,報紙上以紅色原子筆寫著「禁書」兩字,激起了我的興味。

由於禁書難得,我就算熬夜也想讀完,甚至當起了雅賊。當時我對閱讀充滿饑渴,若說飲食是肉體的糧食,那麼閱讀便是我的精神糧食了。

台南師範又遭退學後,我在屏東師範則被留校察看,當時我與家裡較少聯絡,反而喜歡到音樂老師劉天林的宿舍聽古典音樂。

有一天,劉老師問我:「你知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原來當天是我的生日,老師贈送我一份生日禮物,是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原文書名是Lust for Life,意為「生之慾」。

書的扉頁上寫著:「春明,你的聰明才智,有如一座礦產,但是礦產要小心慢慢地開採,要抱持童心,梵谷就是你的榜樣。」諸如此類的勉勵,使我感動莫名。我原本便喜愛畫畫,只要心中覺得孤獨時就畫畫,讀了《梵谷傳》,更被當中的鬥志深深感染。

閱讀像飲食一樣自然

作家將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留在文學作品中,即便已經身故,但其中生命、思想的能量卻能透過閱讀,轉化到讀者身上。文學作品更是世界性的,即便種族不同,卻有相同的人性,好的文學作品如此栩栩如生地刻劃這些人性的故事,帶給讀者感動。

有文字,才有閱讀,文學在台灣經濟發展後才真正普及。早年因物質條件不佳,有許多文盲,他們雖然無法透過文字得到啟迪,但經由口述或戲劇演出,還是能從故事中

得到啟示,過往人們聽說書、看戲劇,那些忠孝節義、勤勞節儉的故事,也因此代代流傳下來。

所以除了閱讀,朗讀也能傳遞文字的力量。事實上,朗讀故事在歐洲相當普遍,黃大魚藝術基金會由此發想,已經舉辦了11年之久的「悅聽文學」原作者朗讀活動。

因此,我認為閱讀的首要並非解析,而是普遍化,如同飲食一般,人並非先理解營養學,明白蛋白質 、脂肪等成分的分子結構,才開始飲食;也不會因為學習更多知識,便能消化得更好。

人文的普遍化要先由興趣與習慣的培養開始,倘若缺乏閱讀興趣,即使將書放在枕頭邊,也未能有作用;假使對閱讀有興趣,翻山越嶺也會往圖書館借書來看。

為兒童培養閱讀興趣

只是,現今出版業愈來愈不景氣,大家幾乎都有手機、平板電腦,許多出版社接連倒閉,表示我們已經不閱讀了。閱讀的普及真是要靠習慣的養成,有一任教育部部長是我的朋友,他曾向我說,自己募了一些款項,想買書送到偏鄉去。我當場半開玩笑回他:「這是第二步要做的事,先培養了閱讀習慣與興趣,再送書吧!」

先有習慣與興趣,接著,養成良好的消化系統更重要,如此才能將作品中的養分,轉化成自己的能量。為了將閱讀普遍化,我開始思考,人們常說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那麼我們給未來主人翁的故事在哪裡?

我從小便愛聽故事,陪祖母看戲、隨祖父到廟埕去聽說書,當時的我好喜歡哪吒與孫悟空,真要問,也說不上哪裡喜歡,只覺得他們能力過人,不屈服於權威,是打倒不公不義的英雄。哪吒的故事不一定真實,但當中的道理是真實的;童話、神話故事、小說都常常在虛構的內容中,呈現真實的價值,我們不需大費周章地論述這些價值,它們自然會深植在聽故事的兒童心中。

對的事,就努力去做

於是,我們在宜蘭經營「百果樹紅磚屋」,紅磚屋是棟古建築,已經有94年歷史了,若要賦予建築硬體生命,需要有好的軟體,就像蓋了歌劇院,還要有好的歌劇。紅磚屋的軟體是藝文活動,包括:每個週末舉辦市集,讓大人帶著小孩來聽我們說故事或者看表演、每月邀請專家達人或藝術家演講、在平日傍晚放映50年代電影等。

四年來,我們邀請了近百位演講者,說故事的場次也相仿,約有近五萬人次參與,累積了頗佳的口碑。但我們自我惕勵,還要更加精進,籌劃更多元的活動,讓孩子們從小聽故事、看到好的戲劇,培養閱讀的習慣。我想,面對未來,雖然一己之力並不大,但認為對的事,便要努力去做。

在我的經驗裡,閱讀過的書籍、聽過的故事、看過的戲,甚至是連環漫畫,在我開始創作時,都紛紛浮現幫助我,實在非常受用。因此我常主張,若要孩子喜愛閱讀,便不要對此設限,如同良藥外層也需要糖衣,先培養出閱讀的胃口,也就是興趣,時機成熟了它便會適時發揮作用。

本文經授權轉載天下文化《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給未來醫生的十堂課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