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夠有同理心?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從業外科醫師一針見血道出真正原因

2017-06-01 17:01

? 人氣

編按:外科醫生的壓力相當大,但「小劉醫生」劉宗瑀認為,「外科是最激動人心的」。此外,她也撰寫部落格關注醫護勞動人權、並分享醫療和外科的經驗。這篇訪問中,她分享當醫生後看到的事......

在就讀醫學院時,劉宗瑀選擇了最有挑戰性的外科,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又身兼了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即使同時擁有許多責任,她依然以專業關切的角度對待每個病人,因此有了「小劉醫生」這樣親切的稱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診間內的同理心

醫院內常常安排年輕的精神科醫師來上課,課程有一部分在述說要以何種方式告知患者關於他/她目前的生理狀況,尤其是當患者的病症較為嚴重時。

過程中有個動作經常被提及、練習,就是在患者情緒較為激動時,適時地遞上衛生紙。

這個動作在練習時,部分資深醫師做來彆扭,因為這與過去的實際處理情形不同,看診時不太可能只面對現在的患者,也須顧及後續的患者的權益。

若患者得知消息後陷入較悲觀的情緒,無法冷靜地聽取醫師對未來的治療建議時,醫師當下轉化成輔導的角色,可能會讓門診的進度停滯了。因此,這時有些醫師可能會以理性的角度說出「不要再哭了,這對病症沒有幫助」、「後面還有很多患者,我們冷靜一點」,在我們看來「不具同理心」的話。

其實診間裡還有另一個專業的角色-護理師,若是能夠即時幫忙應對這樣的狀況,診間內的專業分工才能兼具效率與同理心。

「察覺」是很重要的,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若能查覺到對方在情緒上或行為上的轉變,才能去思考對方的立場與心境,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同理。

資源配置的難題

人滿為「患」在大型醫院常常發生,除了客觀條件的醫療設備較為齊全,民眾求平安的心理因素,也是吸引大家來診的原因。這些都將轉化成工作量,在一個時段中,醫師的責任是將院方安排的掛號數量問診完畢,因此速度(或效率)成為考量。

這也跟醫院分級制度,以及長久以來的爭議-在台灣看病是不是太便宜了-有關。分級制度的概念是希望民眾依據本身的症狀到較適合的醫院求診,同時也告訴民眾哪一家醫院是「大醫院」。

由於台灣本身的地理因素,「越級求診」的成本相當低,再加上官方的配套方案:雙向轉診制度、家庭醫師等概念運作成效不如預期。

而全民健保制度從根本上就有「福利還是保險」的爭議,以目前的健保收費制度而言,先不針對每年繳交費用分級設定探討,就單一次門診的部分負擔而言,儘管有差別取價,但價格區間差距卻不大,而這也是將民眾引導致大型醫療機構的誘因。

(圖/TEDxTaoyuan提供)
醫療資源浪費是大眾都該了解的議題。(圖/TEDxTaoyuan提供)

「自我實現無須遮掩」

每個人的生命目標不同,有些人看重自己多一些、有些人看重社會多一點,並無高下之分,因為在過程中或是完成時,最終的滿足感受還是反饋到自身,成功與失敗是來自自我的定義。

但有一點很重要,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目標,同時,我們也必須練習尊重每種不同的選擇,不管是自利或利他。建立雙向不歧視的溝通橋梁,才能讓因應需求而投入的努力與資源,最終在最匱乏的領域中發揮效用。

採訪過程中,小劉醫師也提及並肯定馬斯洛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但社會中普遍存在各式各樣的道德枷鎖,造成許多人不太願意表露自己的真實意願。

當大部份人在心中賦予財富較高權重,卻無法在外顯的行為中大方實踐時,就會造成個體表達的需求與實際的需求中間出現落差,而彌補這個落差的結果往往是造成資源配置失衡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創造的能力」

大學期間,小劉醫師曾有過偏鄉服務的經驗,事後再回顧,卻發現了許多超乎原意的效果。

「他們是我生命中的過客,我卻是他們生活中耀眼的星芒。」經過了幾次的服務,小劉醫師有了這樣的反思。

偏鄉服務對都市學生而言可能是履歷上的一句話;或部落格裡的一篇日誌。然而許多被服務者必須完全敞開心胸,接納遠處而來的服務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互相信賴的基礎,這樣的過程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勇氣,還需承擔未來失落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地居民對偏鄉服務團有時也存在著抱怨,甚至會看見小孩嘴裡念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什麼時候才會再來呢?」而感到五味雜陳。這些經驗讓小劉醫師意識到,「除了教他們釣魚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製作釣竿的能力」。

服務者抱持著善意遠行,帶著自身認為「被服務者」所欠缺的需求,以及給予他們潛在需求的建議或解決方法。這些準備做到了給魚,並且教他們釣魚,但更根本的關鍵因素卻無法獲得有效地改善。這同時也表示著物質上的完善,無法進一步維持心理的感受。

由於主要目的已鎖定為短期服務,因此缺少了長遠的規劃。若已觀察到被服務者,長期以來確有需求存在,除了主動投其所需,更理想的狀態應是讓他們能擁有創造力,至少部分地自我滿足這些需求的缺口,如此才能產生正向的循環,讓每一分善意與援助都走得更遠、流得更長。

文/謝泊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TEDxTaoyuan,原標題:行醫這條路—專訪外科醫師劉宗瑀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