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都沒去過「銀閣寺」多可惜啊!赴日留學、就住隔壁,她道出別處沒得比的愜意魅力

2017-06-18 11:00

? 人氣

京都很多著名的景點,都是我在頭兩年還懷著「興致勃勃的遊客」心態時逛完的。後來漸生出「本地人」的懶惰與矜持,不再出去亂跑,也難有時間出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常活動範圍變得極窄,最熟悉、最親切的,是銀閣寺到百萬遍一帶;跨過鴨川去同志社,就覺得好遠;走到丸太町通,便覺車水馬龍,已失去向前走的動力;河原町三四条是城裡,每番進城,看到街上妝容精緻、衣裝明麗的姑娘,尤覺賞心悅目,偶爾也想效仿,打起精神提高「女子力」,但一回到百萬遍,看到樸素的本校女生,就覺得特別安全,何況男生更加樸素;若去京都車站,那就是出遠門;去大阪?簡直就像出國。因此在這裡住久了,回北京最不習慣的,就是城市空間感。從朝陽到海澱,到豐台,都有出國的感覺。

雖然住在景區,回家的小徑與去銀閣寺的觀光小道僅隔一排店面,但住處與景區卻涇渭分明,遊客也絕無興趣拐進這條平常的小徑。疏水道旁的櫻樹下、銀閣寺前的小橋頭,常年有笑容明亮、肌肉健美的人力車夫招徠生意,他們也是京都發達的旅遊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剛搬來時,走出門,常會被當成遊客招呼。後來臉熟了,他們就會非常熱情地打招呼:「早安!路上小心!」有時他們正在樹下吃便當,也會放下筷子給我一個溫柔的笑臉。

我沒有坐過這樣洋氣的車,也不好意思讓人拉著走。有幾回傍晚,薄暗的暮色裡遇到人力車,車前已掛起古樸長燈,隨著車夫的步伐悠然晃動。車上坐著一對情侶,或夫妻,或母女,膝上蓋著紅毯。車夫一邊慢跑,一邊滿含笑意地介紹沿途風景。有一回,一連過來五六輛車,每一輛坐兩位盛裝老太太,滿頭銀絲,和服的顏色嬌軟清柔,非常好看—―原來是同一個花道協會的老朋友出來賞花。

月待山上所見的銀閣寺風景。(圖/有鹿提供)
月待山上所見的銀閣寺風景。(圖/有鹿提供)

每年三月末,風突然變得極溫暖,大晴天,櫻花迅速漫開。最盛的幾天,家門口的哲學之道上擠滿了人,牽枝拍照,折花留念,不時有特意穿著明麗和服的姑娘翩然而過,還有盛裝的新人在花下聽從攝影師指點,熱鬧極了。17號、100號公車將大批遊客送至「銀閣寺道」、「銀閣寺前」這兩站。白川通與今出川通交叉處的東北角,有一塊「哲學之道」的路牌,因此很多人誤以為旁邊的公路就是哲學之道,常年都有人與這塊牌子合影。常聽有人說:「這裡就是哲學之道哦,好漂亮。快來拍照片。」更有匆忙的遊人,走到這裡,跟牌子合了影,便匆匆趕赴下一站。

上學途中,騎車路過花樹下的心情,與特地來賞櫻的人肯定不同。很想停車看會兒花,但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很快就騎過去了。等走到僻靜的吉田山中時,又想:「明天一定要多看會兒,不然都該落了。」我的朋友香織一家對櫻花的心情也很微妙:「盛開就等於凋零,實在慘澹。況且天氣乍暖,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這大概就是惜春與傷春。

銀閣寺前的小道兩邊,有許多景區特有的小店,金閣寺前、清水寺前、仁和寺前及嵐山都有這樣洋溢的風情,有烏冬麵店、蕎麥屋、醃菜店、抹茶霜淇淋店、茶店、和菓子「八橋」店等等。八橋是京都隨處可見的點心鋪,井筒八橋、本家西尾八橋、聖護院八橋……派系眾多,和很多老鋪一樣,有本家、分家之別。

京都的日常
明月深照林,淨雪掛枯枝。(圖/有鹿提供)

不過不用管,買一盒八橋在手,就是典型的京都遊客了。西尾家十分慷慨,善於革新,毫不吝嗇地擺出大量試吃盤,還提供免費熱茶。遠遠就能聽見店裡姑娘非常溫柔的召喚:「不用客氣,請進來嘗一嘗吧!」飽飽地試吃各種口味的八橋,是很多來京都修學旅行的孩子們美好的回憶。我的學長學姊們,談起來也很懷念:「什麼時候再去試吃吧!」

銀閣寺很小,背後小山名月待山,可以想像坐在廊下,等待月光照亮銀沙灘的情景。這番妙處,我們都體會不到,因為黃昏銀閣寺就關門了。下午五點左右,遊客陸續散去,兩旁店鋪紛紛拉下捲簾門,合上門板。

打工的姑娘們換下和服,拎著東西回家了,能聽到她們與店主極其熱切、誠懇的道別聲:「辛苦啦! 明天再見!」重複很多回,不停地鞠躬。不過多時,小街清場一般寂靜,只有附近放學的學生三三兩兩地路過。遛狗的人也零星出現了,有位老奶奶,養了兩隻柴犬,一隻叫茶茶,一隻叫櫻,人見人愛。櫻可以任意撫摸,茶茶則不可褻玩。「所以才叫茶茶呀。」老奶奶解釋。這個名字,自然是源自豐臣秀吉的側室、淺井三姊妹的大姊,她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美人。據說曾有京大學生夜裡翻牆進銀閣寺。月亮升起來的時候,一定很美。樸素的鳳凰堂,也與月光相宜。月待山這個名字,實在很不錯。

銀閣寺旁,有一座很小的淨土院,門前種著紫珠草(日人呼曰「紫式部」),遊客極少光顧。但該寺管理著八月十六夜五山送火之一「大文字」,故有「大文字寺」之稱。這一帶的居民組成了「大文字保存會」,共同完成點火的任務。狹窄的寺內花木扶疏,有山茶、臘梅、茱萸、木賊、白玉蘭、四照花、繡球、碗蓮,四季不斷。

本堂供奉等身阿彌陀如來像,還有一尊丹後局人像。丹後局名高階榮子,曾嫁平業房,後為後白河法皇的寵姬,與源賴朝也有親密關係。據說她熱衷政治,與法皇育有六子。後來失勢,法皇去世後即出家為尼,歸隱淨土寺,即淨土院的前身。有時在家待了一天,黃昏想去散步,就到淨土院看會兒花。某日貪看碗蓮,回過神時,院門已落鎖,殿內也無人,只好坐在廊下等。頭頂一方狹窄天空,流動層雲被夕光染作金赤,又緩緩浸透深藍夜色。樹梢摩挲,蚊蟲開始活躍。終於有一位婦人走過,驀地看到我,很驚詫的樣子,愣了一秒,連聲道歉,開門將我放了出去。

作者介紹|蘇枕書

生於江蘇南通,寓居京都,喜愛養花種菜,煮字療饑。蘇枕書的文字恬靜、細膩,靜靜地記錄著這個世界的流動變化,把生活的經歷內化為心靈的療癒與內省。

本圖/文經授權轉自有鹿《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責任編輯 / 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