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的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為何明明互有好感,他卻突然一句話也沒說就消失了?

2017-04-14 11:42

? 人氣

陳慶福:3種分手方式

我們先從少的開始,陳慶福(1997)根據第三者介入後的反應分成三種類型,好聚好散型比較是「放生」他,反正也不愛了;力挽狂瀾/黯然神傷型比較是用盡全力,最後還是只剩下一個人在角落默默落淚的類型;報復型則是以死相逼,或是讓他吃盡苦頭(例如洩漏親密照毀壞名譽),而轉移目標又稱作「籃板球戀愛」(rebound relationships)(Barber & Cooper,2014; Brumbaugh & Fraley,2014; Spielmann,MacDonald,& Wilson,2009),用找下一個的方式來療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簡春安:4種分手方式

簡春安(1997)的分類就比較容易一點了,比較像是被動分手者「收到噩耗」之後的因應。圖片下方兩種方式(墮落式、哀怨式)比較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只是前者用的是買醉濫交,自我傷害的方式,後者用的是躲起來都偷偷哭的方式(有沒有覺得這類很眼熟),而「毀滅式」則是恰好相反,以傷害對方(或對方的新伴侶)的方法讓對方難受。

這三種都是比較不健康的,而比較好的是「成長式分手」,會去想是什麼讓兩人分開,理性的檢討並慢慢走出哀傷,慢慢成長。不過,敝熊竊以為這個分類有個缺點,對於被甩的人來說,可能他們都會說自己「成長」了(post traumatic growth),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還是怨恨對方或怨恨自己,在各種負面的感覺中擺盪。我的感覺是,與其一開始就說自己懂了、改了、變了,但心裡還是五位雜陳,時好時壞,不如接受自己目前就是這個樣子(可參閱此文)。

2
 

柯淑敏:5種分手方式

柯淑敏(2007)比較是根據「了解分手的原因多寡」分類,最左邊是在完全搞不清楚的狀況下就被放生,右邊則是有經過好好討論了解之後被分開。不過,這種分類同樣有一個問題是,對於被甩者來說,很多「好吧,如果是這樣我懂了」的理由,隔一陣子又變得「不懂了」,因為自始自終他們要的都不是對方給自己一個理由,而是去接受這個理由,什麼時候真的接受,什麼時候也才能真的放手(Sorenson,Russell,Harkness,& Harvey,1993)。

3
 

Baxter:8種提分手的方式

最後,Baxter(1982, 1984)的分類幾乎是囊括了所有可能的分手方式,這張圖看似複雜,不過也只是拿「兩人都想分/其中一人提分」與「直接分手/間接分手」兩個配對起來,而得到的4個象限。Baxter指出,這個模型大抵上有兩個原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