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小時候媽媽那句「你不是我們家的人!」心理學家:你給孩子的是學習,或恐懼?

2017-04-14 05:20

? 人氣

「你們這些念依戀理論和客體關係的心理學家,都喜歡說一切都是媽媽害的...」我記得一個朋友曾跟我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我想說的是,或許童年經驗很重要,但長大之後的修復也很重要——畢竟沒有人能夠當完美的家長。

況且,都長那麼大了,我也不會怪我媽,因為那時的她一邊要工作,一邊又要管我們,身心俱疲,還能夠把我養的又白又胖,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加上我對奶奶個性的了解,她應該有解不完的婆媳難題)。

可是,如果能夠坐小叮噹的時光機(ㄤ—ㄤ—ㄤ—),我真的很希望我媽那時候跟我說的話不是一個條件句,而是:

「不管你做錯了什麼,你永遠都是媽媽的孩子。」

(不過這樣做當然是有副作用的,可能頑皮的我還是一樣不會改變哈哈)

(圖/pakutaso)
想成為一家人,真需要些條件?(圖/pakutaso)

回到鰻魚媽的影片,既然一開始就說是投射,那就表示我的經驗可能不一定跟鰻魚是一樣的,況且我媽的脈絡和鰻魚媽也很不相同。不過,那段「家人/客人」倒是有點像。

事實上,鰻魚在長大之後,也很有可能很感謝媽媽一直以來很努力的在教她語言表達(你可以看鰻魚媽媽真的很認真,每一年都有記錄),而且從下面留言的人當中,真的有父母從這樣的影片當中,得到了一些教養的啟發。

可是我也同時覺得,如果有餘裕的話,時時轉換自己的位置到孩子身上,去想想那個比自己矮一百多公分的世界,需要和渴望的是什麼。

套一句我的老師們常常說的話:

「當你試著要幫助或者是教會他什麼的時候,請一定要把一件事情放在心裡——這究竟是你的需要,還是他的需要?」

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完美的教養,也不覺得幾分鐘的影片就可以斷定這個媽媽做的好或不好,但當我們有權力影響相對弱勢的孩子的時候,可能要時時留心:你給孩子的是學習,還是恐懼。

作者|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朱家安與泛科學前總編陸子鈞有著複雜的三角關係。目前為泛科學、女人迷、姊妹淘、30雜誌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同時也是Findtheone網路交友心理媒合平台與inbound失戀花園療傷平台的心理顧問,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海苔熊臉書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