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企業大筆接受政府補助、全民買單,到底公不公平?她提5大論點

2017-04-10 11:12

? 人氣

在這個動輒以價格高低選擇採購的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環境和綠能商品很難受到市場的青睞,也很難有德國的奇蹟發生,讓太陽能能夠逐漸成為全球許多地區最便宜的能源類型。這種奇蹟,必須是政府的願景和意志的展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各國在發展綠色經濟相關市場上,政府皆居於主導地位,因為任何新商品要進入市場並去被替代性,如綠能要能替代傳統能源,成本必須具備競爭條件。然而,成本下降必須規模到達一定程度,讓規模經濟產生價格競爭力,甚至成本更低於傳統發電方式,這種市場擴散效果,將帶來產業的結構轉型和具體升級。

綠色經濟的邁向 多方參與的商業革命

德國的故事告訴我們,政府有責任引導經濟成長的方向。然而,如何做到讓環境成為經濟成長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是門學問。從近年來國際上商業模式的觀察,可窺知一、二。

例如,能源技術服務(ESCO)、共享經濟的出現,即是社會組成份子所共同參與的漸進式商業革命。這其中的參與者包括:環境法令的現行義務者、環境節能的新企業家、金融業者、以及政府;參與者為了履行環境義務,共同尋找有效、創新的活動來達成環境、經濟和發展三贏的境界。

市場上對於這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有個相當有趣的流行術語,稱之為「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付錢」,頗能貼切反應此種多方參與商業模式的革命,而這也是國際上各國政府何以帶頭行銷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因為大家重視環境!

經濟成長的驅動力─與環境共生

我過去六年從事綠色貿易工作時,很多人問我,國外的綠能商業模式,或者是循環共享經濟的觀念為何遲遲無法在臺灣落實和執行?

我心裡的聲音告訴我,因為臺灣人只重視經濟,不知道環境價值在市場的實現方法,更不瞭解各國其實是以「和環境共生」作為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和產業升級的引擎。

各國「綠能」政策是如此,「循環經濟」更是如此,忽略了環境價值實現的這個重點,政策也只能淪為口號,就像有位北京教授避居美國,並不是因為他政治難民的身份,而是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環境災難使他淪為環境難民。

臺灣人民,有權力享有更好的生活,也真的別成為將來的環境難民才是!政府補助綠能,全民共享經濟成長,市場創新結構調整的效益。

作者介紹│溫麗琪

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經濟學家,研究領域包括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以及WTO相關政府政策,曾榮獲中央社2008年的台灣企管類十大潛力人物獎。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綠學院帶路人,推動台灣綠色經濟的發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你必須要懂的新商業革命時代:綠能共享經濟)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