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臺灣新聞自由 我賣了一輩子的報紙

2017-04-18 15:39

? 人氣

「爺爺,為什麼年紀這麼大,還在賣報紙?」我總是告訴他們:「很好欸,賣報紙很好玩底。」(圖/小日子提供)

「爺爺,為什麼年紀這麼大,還在賣報紙?」我總是告訴他們:「很好欸,賣報紙很好玩底。」(圖/小日子提供)

在街上擺攤,常常有人問:「爺爺,為什麼年紀這麼大,還在賣報紙?」我總是告訴他們:「很好欸,賣報紙很好玩底。」60多年了,這是工作,是事業啊,報紙天天出刊,進多少份是固定的,不能變來變去,一做就丟不掉了。

我是從推銷報紙開始幹起的。 1948年跟著部隊從上海撤退來臺;原本隸屬的99軍被整併,我領了兩個月薪水辦退伍,不靠政府,自己找工作。先去中央市場批菜來賣,後來《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剛開辦(註1),需要推銷員,那時報紙四毛錢一份,等於一張公車票。我挨家挨戶問:「要不要訂報紙?」看到商店老闆更是不放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開始不好推銷,我跟太太還在永和安樂街壓甘蔗汁,很多人都是一天做好幾份工。60年代的臺灣,戰後生活不容易,但大家一心追求富裕,沒別的想頭。

走過報禁開放、網路時代,董爺爺仍然堅守崗位,每天賣報,風雨無阻。(圖/小日子提供)
走過報禁開放、網路時代,董爺爺仍然堅守崗位,每天賣報,風雨無阻。(圖/小日子提供)

年輕的時候,工作不輕鬆喔,送報、賣報、推銷、代收廣告,從早到晚跟報紙有關的事情我都做。每天清晨三點出門,騎著摩托車去臺北車站拿報紙,後來報紙從兩張變三張、六張(註2)得先把各版套成一份。整理好大約四點鐘,不管是《臺灣新生報》、《青年戰士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一份份送到眾人家裡頭。送完報,天也亮了,把剩下的報紙拿去東門市場賣。

可能我口才還不錯,生意一天天好起來,幾年後搬到和平東路一段的騎樓。以前和平東路沒這麼寬,中間是番薯田,賣酸菜白肉鍋的「臺電勵進餐廳」就在後頭,對面有古亭市場,旁邊有師大,公教人員上班,吃中飯,家庭主婦買菜,進進出出的人多,生意才會好。

說到印象最深刻的事可多著呢,我記得報紙從黑白變彩色的時代。 1968年,《徵信新聞》報社老董事長到美國去考察,回來把報紙改成彩色的,嘩,多漂亮,報頭也改成《中國時報》。各家紛紛都出彩色報,一字排開,大家看得眼睛亮起來,只要報紙越競爭,生意就越好,很多人自己打電話來訂,登廣告的人也多了。

1. 擺攤用的凳子,輕巧地藏在騎樓旁的屋簷下,取用收納都很方 便。2. 塞在鐵窗縫的報紙,是董爺爺會特別為老客人留的。3. 為人隨和的董爺爺,靠著送報、賣報,養大五個孩子,大家都喜歡跟他買報紙。(圖/小日子提供)
1. 擺攤用的凳子,輕巧地藏在騎樓旁的屋簷下,取用收納都很方 便。2. 塞在鐵窗縫的報紙,是董爺爺會特別為老客人留的。3. 為人隨和的董爺爺,靠著送報、賣報,養大五個孩子,大家都喜歡跟他買報紙。(圖/小日子提供)

尋人、徵人、租房子、身分證掉了我以前收分類廣告一天可以賺好幾千塊,說起來要賺錢還是得靠廣告,報紙沒廣告就糟糕。外快還有送晚報,《民族》、《大華》、《自立》,到後來的《中晚》、《聯晚》,在90年代第四臺出來前,很多人愛看晚報,每天早晚報得看好幾份,那時臺灣經濟真是好。

也記得1972年,日本人宣布跟臺灣斷交,一時人心惶惶,來買報紙的客人,神情都很悲哀,大家以為糟糕了。但是沒有事,臺灣還是好好地,我那時就想,凡事都得往好處想。

1. 每週一董爺爺會提早在中午12點收攤,去九華山拜拜。2. 很多老主顧跟董爺爺買了三、四十多年的報紙,都變成了老朋友。(圖/小日子提供)
1. 每週一董爺爺會提早在中午12點收攤,去九華山拜拜。2. 很多老主顧跟董爺爺買了三、四十多年的報紙,都變成了老朋友。(圖/小日子提供)

我一路看著報紙從四毛、五毛、八毛、一塊,越漲越多,五塊、八塊、十塊,到十五塊。2003年,香港的報紙來了,一份才五塊錢,打垮了好多報紙。雖然現在有電視和網路,但很多老主顧還是信任也習慣看報紙。

有一位客人很好玩,今年80幾歲了,他看《自由時報》,他弟弟都買《聯合報》,每次兩兄弟分頭來,都會問:「今天我弟 /哥來買報紙了沒?」

你說在街頭擺攤,有沒有遇到壞人?老實說,小流氓我看太多了;我是軍人,遇到事情不怕的,也沒必要跟人吵架。碰上我就直接說了:「有什麼困難?需要錢,我給你錢,要找事,我幫你介紹工作喔。」

去年有個 20幾歲多小伙子跑來,說要回高雄,買車票還差五百塊,我就給他錢。結果他從高雄回來,好高興來看我。我告訴他,錢不用還了,現在找事不容易。其實年輕人不要怕麻煩,別人不做的事我們做,凡事往好處想,日子一天天過很快的。

現在我賣報紙是賣好玩的,我女兒會開車去拿報紙,每天八點擺攤,九點半去給古亭市場的老訂戶送報紙,下午一點半收攤。我還是跟年輕時一樣,每天晚上八、九點就上床睡覺。

雖然現在賣報紙已不是為了討生活,董爺爺依舊每天推著菜車,為老訂戶親自送報到府。(圖/小日子提供)
雖然現在賣報紙已不是為了討生活,董爺爺依舊每天推著菜車,為老訂戶親自送報到府。(圖/小日子提供)

回想起來,我老家是種田的,15歲去私塾,20歲進師範念了三年書,因為打仗沒當成老師,卻賣了一輩子的報紙。人生就像走石子路,每個人都想撿顆大石頭,我手上的報紙雖然輕,但賣完了就騎著摩托車兜轉,到處玩玩看看,這輩子平平安安的,錢也夠用,每天快快樂樂,不也是挺好的?

註 1:1950年余紀忠創辦《徵信新聞》,主要內容為物價指數。1960年1月1日,改名為《徵信新聞報》,為綜合性報紙。1968年由黑白報變彩色報,為當時亞洲第一份彩色報刊,同年九月更名為《中國時報》。

註 2:1988年報禁解除,開放登記,報紙也從三張變成六大張,不再受限。

人物介紹│董錫錄

93 歲的報僮爺爺(Newspaper Boy),民國14 年(1925)出生於安徽鳳陽,安徽師範肄業。在臺北街頭擺攤賣報超過一甲子,見證臺灣新聞報業發展變遷。為人親切隨和,一頭招牌銀髮與祥和面容,宛如馬路上的教宗。

董爺爺報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43 號騎樓 營業時間 8:00-13:30(除週一營業至12:00)

文/駱亭伶 攝/簡子鑫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小日子(原標題:【報僮爺爺】見證台灣新聞自由,我賣了一輩子的報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