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在大國角力中如何生存?皇家荷蘭航空公司的歷史,值得現在的台灣人深思…

2016-12-23 15:44

? 人氣

(圖/想想論壇提供)
這塊石板被鑲嵌在荷蘭史基浦機場內KLM的控制中心大樓牆上,它來自於17世紀的新阿姆斯特丹(今日的紐約);由美國羅斯福總統送給荷蘭公主朱力安娜,請她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展示這塊石頭。二次大戰後,KLM建立了阿姆斯特丹—紐約的直飛航線,創下了第一條橫越大西洋的直飛商業航線。朱力安娜女王在航線開通的那一天,將這塊石頭致贈給KLM。(圖:KLM Blog/想想論壇提供)

戰後國際旅行更加頻繁,KLM的乘客人數很快就翻倍了。普雷斯曼並沒有花上另一個十年來讓KLM損益兩平──飛行的時代正式到來,航空公司成為一門重要的好生意。荷蘭政府發現當年不得不養著的爛攤子如今變成一隻金雞母,興起了想要接管KLM的想法;而總裁普雷斯曼則是嚴正地回絕了,他只同意讓荷蘭政府持有少部份的公司股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幾年後,印尼獨立成功,荷蘭王國決定放手,從敵對的態度轉而與印尼政府合作。在這樣的氣氛下,普雷斯曼銜命協助印尼成立印尼航空(Garuda Airline),提供各種訓練、制度建立、以及維修服務。後來,他又陸續在各個開發中國家協助當地建立航空公司,包含了菲律賓航空、奈及利亞航空、阿根廷航空、以及委內瑞拉航空。KLM曾經是飛航業中唯一賺錢的公司;戰後她迅速重建自己的網路,成為航空巨人;現在,她更成為許許多多新興航空公司的母親、老師,化身為國際航空的領袖。

 

 

(圖/想想論壇提供)
二次大戰後KLM的廣告海報:左上角的飛機依然是雙引擎螺旋槳飛機;航線中原來的殖民地巴達維亞在印尼獨立後改名為雅加達;從海報上KLM的商標來看,這張海報的年代大概是介於1950年至1958年之間;女性空服員已經開始在KLM的班機上執勤。(圖:simmonscollection.com/想想論壇提供)   

天空連結了我們每一個人。」普雷斯曼晚年的時候常常這麼說。從紐約到阿姆斯特丹、到雅加達(印尼獨立之後將巴達維亞改名為雅加達),KLM的藍色翅膀在空中穿梭著,她的航班網路不只連接了不同的大陸,更連接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世界。

硬漢的殞落

1953年12月31日,普雷斯曼因為心血管疾病突然辭世。荷蘭社會以一個國家英雄的身分緬懷了他在KLM鞠躬盡瘁34年的時光;不僅荷蘭政府與皇室授予他奧倫治拿騷騎士團勳爵,普雷斯曼同時更被丹麥、瑞典、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皇室授予國家榮譽。

1959年,國際航空組織為了表彰普雷斯曼的貢獻,追贈他第一屆「愛德華.華納獎」(Edward Warner Award)–這個獎章是表揚對航空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物。至此,艾伯特.普雷斯曼一生功過蓋棺定論:他是世界航空第一人。

 

 

(圖/想想論壇提供)
荷蘭人為了紀念普雷斯曼,為他立了許多雕像,其中一座位於史基浦機場廣場(Schiphol Plaza)。雕像的說明是這樣的:荷蘭航空界的先行者、荷蘭皇家航空的創辦人–艾伯特.普雷斯曼博士。(圖:維基百科/想想論壇提供)   

普雷斯曼生長於航空崛起的年代,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從一名飛行門外漢,自己爭取機會,在這個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扮演了關鍵角色。故事至此,讓我們來快速回顧他的航空生涯:

先是通過訓練成為戰鬥飛行員、成為航空聯隊主管;主動爭取主辦歐洲航空展、被任命為KLM負責人;爭取政府補助,讓KLM得以渡過航空業嚴重的不景氣;鴨子划水地與國外航空公司結盟、聯營、接管航線,成功拓展國際網路;勇於挑戰,達成當代最遠的商業航線以及首次不降落的洲際航班。

軟硬兼施,與各國政府周旋,為KLM打開了國際領空;開源節流,鐵腕經營,創造了航空史上第一次的獲利;雖然錯估二次大戰情勢,讓KLM陷入困境,但是在戰後一肩扛起了KLM復興的重任;在他的帶領下,KLM的網路遍及世界,扶持了新興航空公司,影響力無遠弗屆。

1919年,皇家荷蘭航空的董事會指派普雷斯曼監督KLM每日的營運,而他一做就是34年;在他過世的時候,身後留下的,是一個擁有超過員工13000人的航空帝國。

普雷斯曼的逝去,象徵著開創荷蘭航空史的第一代人過去了,而KLM的航程卻還要繼續下去。

作者/張焜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荷事生非】「皇家之翼」皇家荷蘭航空公司的百年奮鬥──戰雲之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