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絕不只在教室!這間帶孩子6年踏全台的小學,映出台灣書本教育的悲哀現實

2016-10-19 10:55

? 人氣

學校背後最大的支持力量

「從八十七年第一個孩子進種籽到現在十四年了,與種籽的連結不曾中斷,即便老三都已畢業兩年,我還是喜歡回去」。亦萍、亦甫、亦修的媽媽周梅,是種籽前任家長會長,目前還在種籽開烹飪課。「雖然新學生的名字叫不出來,但是看他們在校園活動的身影,我就可以感染那份自在與幸福。」歷年的老家長,由於經常保持互動,新近還成立了一個屬於家長的「九久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校的「親師懇談會」,一學期舉辦三次,每次進行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期初會是請家長進導師班,導師和家長一起談;期中會則是針對學科,分低中高年段,談整體學習;期末會則是在導師班,一對一,約時間會談。婉如說明:「家長們有時會在輪流來學校煮飯的那天,再個別找老師,了解自己孩子的問題。」

此外,親師之間的溝通,每星期有聯絡單,可以傳遞學校訊息給家長,家長總是能和學校做很好的訊息交流。另外,種籽親子通訊上,有孩子們的文字作品,已經辦到一百多期了。瑋寧說:「我們還是堅持紙本的親子通訊,以保持那份實體存在的親切感。」

種籽家長會會推派課程委員,針對學校課程進行討論,家長會的課委每個月開一次會,開會的結論以校長為橋梁與教師團溝通,因此家長會對於學校課程,始終具有監督的功能。家長會還有活動組與總務組,經常看到家長自動協助老師做出各種漂亮的壁報。學校的親師溝通密切,有著信任的關係,家長是種籽成功運作背後的支持力量。

夏宏豪認為「要讓孩子自由,對父母而言,是一個多大的練習!也因為我們開始讓孩子自由,同時我們也釋放了自己;或者說,放過了自己。這在親子之間,創造出一個自由的空間,因為有這個空間,親子之間反而更親密」。

「在面對自己的強項時不驕傲,面對自己的弱項時不自卑。這就是我所謂的『不卑不亢』、『自在』的生命態度,這是孩子從種籽帶走的資產,也會是他們長久一生的資產。」種籽畢業生家長蘇浩志,觀察了十二年的種籽,有著很深的感觸。

「我們選擇種籽,就是期盼他長成自己的樣子——一個與人為善、喜歡自己又很誠懇生活的『健康人』。」畢業生皓天的媽媽余庭妤,當兒子的國中校長握著她的手,稱許他們把孩子教得真好時,庭妤認為,「殊不知這是經歷一段長期的涵養、對話、陪伴而長成的,而種籽這個『學校場域』給了孩子相當的支持和穩定的力量⋯⋯在面對不理性的大人似是而非的邏輯及處置時,依舊有著一顆清明的心去理解、去面對、甚至包容。」

一個被遺忘的承諾

黑狗條條,對著已發動的兩部大型遊覽車吠了幾聲,種籽交通車又緩緩前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只要車子一發動,大家就會自動坐好。」校車駕駛載過幾所不同學校的孩子,「別的學校小孩吵死了,都說不聽喔。」對於種籽學生的印象,「有教,真的不一樣啦!」

 

他們有一種超然的成熟

一種面對逆境的冷靜

當其他學生童年的夢想一一被壓榨捏碎的同時

只有他們一貫著自己的自信

穩穩的照料著自己的理想

 

人們比較著成績學歷和薪水

但卻從來不比較誰比較快樂

童年,會是一個人永遠的快樂

它奠定你如何面對自己的一生

—— 種籽畢業生,黃偈,十八歲寫作

群山溫柔地目送孩子們回家的身影,守候著下一個明天;溪水潺潺,不斷地複誦著一個古老的承諾,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莫忘、莫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20年民間實驗教育的里程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