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被拋棄的孩子,用悲傷成就日本近代文學誕生!他們比一般人擁有更強大的獨創性

2016-10-22 11:30

? 人氣

與獨創性的關係

看了許多依戀障礙的案例後,立刻就會發現一件事。在作家與文學家中,依戀障礙者似乎異常地多。說來驚人,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等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家,一律都有依戀障礙的問題。或許該說,日本近代文學誕生的原動力正是來自這群被拋棄孩子的悲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文學之外,在藝術領域成名的人中,也看得到非常多依戀障礙的案例。就某種程度而言,如果不是內心懷有源自依戀障礙的「失落」,恐怕也不會將大半人生花費在沒有直接生產性的創作行為上吧。正因內心的空洞無論怎麼書寫、怎麼創作也無法填滿,所以才有辦法持續創作。

在藝術領域之外,在政治、宗教、商業及社會運動領域做出偉大貢獻的人,也不乏懷有依戀障礙,對自己抱持某種堅持的人。這樣的人總是試圖超越自我,事實上,對自我的堅持與超越蘊藏著一體兩面的力量。為了達成對自我的堅持,因而追求超越自我的例子並不少,同時,在徹底實踐了對自我的堅持後,也多半能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我認為,他們的行動與思考之所以帶有獨創性與革命性,和他們「沒有父母這個安全堡壘」這件事有密切的關聯。有幸擁有父母這個安全堡壘,得以築起穩定依戀的人,因為活在安全堡壘的保護之下,過著安穩的生活,較能順利適應社會,保障一生順遂。

相較之下,沒有安全堡壘的人,等於毫無防備地被丟入社會的驚濤駭浪中,生存起來要困難許多。然而另一方面,父母這個安全堡壘有時也會成為束縛。

正因為待在堡壘中是安全的,或者說正因為依戀著父母,所以往往無法突破父母對自己加諸的期待與庇護,困在父母設定好的「常識」或「價值觀」中,很難跨越這道界線。

反觀依戀不穩定,沒有安全堡壘的人,因為沒有這層束縛,所以能以超乎常識的觀點觀察社會、感受事物,比一般人更善於發揮創造力,擁有強大的獨創性。

當然,還有另一種狀況,由於和父母之間的依戀不穩定,做任何事都想獲得父母的愛與認同,對父母的期待過度服從。問題是,人心並非如此單純,即使表面服從,沒有真正放下的部分仍不斷在內心累積。正是這些部分令他們習於以嘲弄的態度看待事物。

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容易發展出雙面性格。然而,當這種雙面性格凸顯了人性原有的矛盾之處,陷入對自己或對社會的否定,導致負面情感發揮作用,有時反而會成就別具一格的著眼點,獲得正向的結果。

所謂創造,以某種定義來說正是對固有價值的破壞。如果想要產生破壞的力量,一味依靠固有存在或抓緊安全情感的聯繫,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父母代表著舊勢力,唯有從根柢憎恨這股舊有勢力,才能創造出足以破舊創新的能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