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盡可能不要經歷挫折?日本榮格心理分析師:不要奪走他長大的機會

2016-09-18 09:00

? 人氣

我想各位可以理解,小孩的離家出走,對父母雖是一種「挫折」,但無論對孩子本人或父母來說,卻也是成長的契機。的確,很多情況讓人忍不住想說,挫折是邁向飛躍性成長的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麼說的人只是少數,仍有人認為挫折就是損失。前面舉出的離家出走例子,實在輕微到幾乎稱不上是挫折,我們臨床心理工作者,甚至遇過需要好幾年才能克服挫折的案例。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案例,如果能夠看見圍繞著挫折的現象全貌,「挫折的意義」多半可以清楚地顯現出來。因此,我打算根據過去豐富的經驗,為大家闡述挫折的意義。但是在探討其意義之前,先讓我們來看看青少年到底會遭遇那些挫折吧!

各式各樣的挫折

孩子變成大人的過程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挫折。這些挫折呈現出來的種種,被歸類為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非社會(unsocial)行為,但也可能是生病、失敗或者意外。

而有些時候,不管他們怎麼檢討,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只能說是命運吧。關於這些挫折我無法詳細說明,大致先綜觀來看。

竊盜、傷害有時甚至嚴重到殺人的反社會行為,較常出現在青少年期的前半。

青少年為了突破現狀,創造出新的事物,導致心中產生的破壞傾向無法內化,而是直接外顯出來。但這方面的控制力會隨著年齡增強,到了青少年期的後半時期,破壞的行動理所當然會減少。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雖然心理尚未成熟,但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了,假使在此階段發生反社會行為,會變得愈來愈難處理。或可以說,他所面對的課題相當嚴重吧!

對於沒有出現反社會行為的人來說,挫折可能以非社會性的精神官能症等形式呈現,書中會陳述這樣的例子。青少年確實有各式各樣精神官能症的困擾,這些症狀有時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消失,但有的也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或許我們應該說,在青少年時期經歷某種程度的暫時性精神官能症,是相當普遍的,這時如果周遭的人大驚小怪,反而可能將問題擴大。然而即使症狀類似,也有輕重之分,須仰賴專家判斷。

男性做出反社會行為的比例遠比女性高。此外,一般而言,女性較常在青少年前期發生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男性則較常在後期發生。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分,男性在轉變成大人時採取「主動」的形式,女性則採取「被動」的形式。就女性的情況來說,這樣的「被動」與身體的變化,同樣都屬於青少年前期必須面對的事情,至於男性反而必須等到青少年後期,才開始面對「主動」爭取職業與配偶的課題,體驗轉大人的感覺。

因此,女性較容易在青少年前期、男性較容易在青少年後期發生伴隨成長而來的挫折。當然,這是極為粗略的概分法。

再者,挫折也可能以身體疾病的方式發生。雖然肺結核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幾乎消失,但在過去,青少年的肺結核問題極為嚴重,許多有為青年都因此喪失性命。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藉由疾病的體驗,產生深刻的內省,將之當成邁向成人世界的重要一步。大家往往將疾病斷定為「身體」問題,但疾病與一個人的整體生活方式之間,具有出乎意料的密切關係。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去思考疾病的意義。

各式各樣的失敗與事故,都成為孩子在長大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考試、求職、戀愛的失敗,在這些挫折當中尤其嚴重,這些失敗與前面提到的精神官能症與疾病有關,甚至無法斷定孰為因、孰為果。或許有時候,完全只能歸咎於「運氣不佳」。

提出問題

如先所述,孩子在轉變成大人時,會經歷各式各樣的挫折。但如同離家出走的高中生的案例所示,這些挫折的背後還有其他問題,因此不只是單純的發生挫折、解決挫折,而是有更嚴重的問題必須徹底解決。

而且這些問題不只是本人的問題,多半也是周遭大人的問題。甚至還會讓人覺得,不只父母與教師有問題,一般社會大眾也有問題。

極端來說,我們甚至可以想成,家庭、社會、文化等的問題,藉由一名青少年浮現而出。前面描述的雖然是一名離家出走的高中生的案例,但這不也是日本許多現代家庭共通的問題嗎?我們愈是深入思考,愈難置身事外。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成長的過程,我甚至想主張,青少年的挫折有必然性,或者說是必要性。

我認為,人類的成長必然會遭遇挫折,從表面上來看,確實有人在成長過程中看似沒有遇過任何挫折,但如果仔細確認,會發現他們其實都經歷過相應的挫折。這些挫折或許是因為內化了,點點滴滴持續一段時間,只是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因為職業的關係,經常聽到許多人的祕密,因此愈發堅信,即使那些看似沒有經歷什麼辛苦就轉大人的人,經過我深入談話之後,也多半不是這麼一回事。

有些大人雖然自己是過來人,知道青少年一定會有挫折,然而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會因為過於希望他盡可能不要經歷挫折,而奪去孩子好不容易能夠「長大」的機會。

又或者,孩子所經歷的挫折,明明其實是在對父母提出重要問題,有些父母卻依然責備孩子、怪罪教師、感嘆社會現狀,不去面對孩子好不容易提出的問題。這麼一來,孩子無法走出挫折,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希望各位能夠充分了解,提出問題的挫折,不一定只會發生在「壞孩子」或「壞父母」之間。即使是父母與孩子都相安無事的家庭,也必須藉由青少年提出的新問題,來讓自己變得更好。面對孩子的挫折時,思考其意義,遠比思考到底誰對誰錯來得有建設性。

本文授權轉載自心靈工坊出版《轉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