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殺給社會的震撼!心理師:除了成績,父母更該關心青少年的5大面向

2017-10-26 15:11

? 人氣

青春期是個敏感、不穩定的發展階段。這段期間內,青少年(為方便閱讀,以下提及青少年時,亦同時包含青少女)除了升學壓力的考驗之外,其實還背負著其他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零零星星的壓力,往往沒有像課業壓力一樣這麼容易被看見,但卻也可能是讓青少年感到喘不過氣的原因。倘若壓力累積許久,沒有好好地理解、處理或適時紓解,再加上遭逢重大生活變故或壓力,便可能引發臨床上值得關注的憂鬱、焦慮情緒。

日前,新北市一名將升國一男童跳樓的新聞讓人不勝唏噓。據新聞報導,這個孩童除了擔心升上國中後的課業壓力之外,對於即將更換就學環境也很煩惱,因為這樣一來,就必須與友好的同學分隔兩地。

在大人眼中,可能會覺得許多讓青少年感到困擾的事情「沒這麼嚴重」。但或許,對發展中的青少年而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溝通時,一句無心的「這沒什麼」,可能會在無意間讓青少年選擇將心房關了起來。

到底,除了課業壓力之外,身為家長或老師,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來陪伴青少年,理解與關心他們?本文試著整理青春期(主要包含國、高中階段)常見的壓力源,讓父母與師長在了解青少年、青少女之前,有些基本的輪廓。

生理變化

青春期引發身體後續的明顯變化(不管是身高、體重、體型、荷爾蒙引發的相關性徵改變等)。對於這些身體改變,青少年是否逐漸發展出適合的因應策略?舉例來說,常見的青春痘,就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自信與自我價值感受。又或者,對於逐漸穩定的身高,青少年自己是如何看待的?對青少女而言,體型、身材的議題更是許多人心中常感受到的壓力。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有些青少年在調適這些身體變化初期,會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熟悉的狀態。這過程中,情緒除了受荷爾蒙變動容易波動之外,對身體的不熟悉感,也可能引發一些適應不良的策略。父母可先思考自己是如何經歷這段身體發展時期,在看看青少年們如何經歷與調適。是否有出現不健康的因應行為,如過度節制飲食,或是激烈的運動甚至想整形動手術等。

人際關係

同儕關係的經驗與經營,對青春期少年、少女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能否交到投緣、相處得來,甚至可以聊心事的朋友,是青春期的發展任務之一,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也會在與同儕互動中逐步形成。不論是喜歡獨來獨往或是喜歡交友的孩子,當他們人際需求未獲滿足時,父母親若覺察到這樣的狀況,便應試著在讓他們感到自在的情境之下,給予關心與了解;必要時,兄弟姊妹也可成為理解青少年想法的助手。

中學生下課(圖/pakutaso)
了解小孩的交友狀況嗎?(示意圖/pakutaso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青少年在校的交友狀況如何?那種交友情況對青少年而言比較自在?當青少年在校遇到困難時,哪些朋友是他們的支持力量?學校老師有曾反映過青少年的交友狀況(異狀)嗎?青春期的孩子,有時不喜歡與父母分享自己的交友狀況,父母親不需因此感到挫折。可以透過平時日常相處融洽的時機,輕鬆地閒聊、詢問,表達關心,而若孩子不願多談,也不需急著逼問。

環境改變時的適應挑戰

環境轉換時,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的重新建立,必然造成不少壓力。就如同搬家一般,許多的建立已久的習慣被迫要重新調整,連大人也要一段時間克服。青春期時,此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轉學或者剛進入新學校時(如升一年級)。要了解青少年的適應狀況,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來觀察。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當青少年必須適應環境改變時,是否與過去有些明顯的差別?如,總是悶悶不樂?胃口或睡眠狀況改變?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都不去做了等等。若有機會聊聊,可以詢問對於這樣的改變,青少年是怎麼想的?很刺激、很有趣,還是很不舒服?哪些層面的適應,對青少年而言是最辛苦的?(舉例來說,「長時間通勤」就是一個常見而容易被低估的壓力)他們想到什麼方法來應付這個任務?

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壓力

通常在就學期間,未成年的青少年尚未直接承擔家中經濟壓力。但仍有不少家庭的孩子,因經濟環境較辛苦、家庭不和睦,而自幼養成了「小大人」的思考型態。這類孩童往往個性敏感,對父母、長輩的辛苦或上一代的衝突特別能感受。不少這類青少年會覺得「不應該」麻煩家人,「必須」多做更多事情來幫忙父母、「必須」為家庭的困境負責。雖然大人不一定這樣想,但他們或許已默默承接了這些無形與無盡的責任感。此外,整體社會景氣也可能會對青少年間接造成影響。青少年對社會景氣的了解,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感受、新聞媒體呈現的訊息。特別在這個整體景氣低迷的年代,青少年(特別是那些特別能理解父母辛勞的青少年)多少也是有所感的,這也是一種長期而慢性的壓力。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完全不讓父母擔心的孩子,有些地方反而需要父母留意。在面對乖巧、順從的青少年時,父母可以多留意這群聽話的青少年,是否在生活中承擔了過多、超出能力範圍的責任?舉例來說,當青少年主動提出暑期打工來貼補家用時(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孩子太貼心了,有什麼問題嗎?)、當青少年在與家人討論到目前的經濟狀況時,我們可以去藉這些機會去理解青少年是怎麼看待家庭的狀況,瞭解青少年「貼心」背後的想法。話題可延伸到:當現有責任(如學校、社團、課外活動等)超出自己負荷時,青少年會如何處理?對於整體社會景氣與自己未來,青少年有什麼想法?

親密關係

情感議題的探索也是青春期的課題之一。無論是嘗試談戀愛、與人發展別於友情的感情關係、性行為的體驗,乃至於更根本的性傾向(喜歡異性或同性)的探索。這些過程往往,都容易因為是第一次經驗而受傷。加上家長、老師可能對此部分的探索採取「禁止」策略,青少年若有相關的煩惱與心事,往往只能往肚裡吞,不然就是和朋友討論或上網自己搜尋資訊。事實上,若家長、師長能採取開放的態度,與孩子討論這些事情,擔任「過來人」的角色,反而能讓孩子更聰明的探索情感的議題,進而減少受不必要的傷之可能。

青少年戀愛(圖/pakutaso)
情感探索是青春期課題之一。(圖/pakutaso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自己能否與孩子自在討論心動的感覺,或喜歡的對象?談戀愛後,生活可能有什麼改變?或許,父母親能分享自己第一次談戀愛或單戀的經驗。若這樣做困難太大的話,也可利用相關媒材來進行。如看電影時,從電影情節中延伸,聊聊彼此的觀感。透過討論,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從父母的分享獲得被理解的感受:「原來,上一輩也有走過青春的悸動啊」。另外,當孩子單戀、失戀等痛苦的時候,他們會願意選擇父母作為吐露心事的對象嗎?若不願意,他們怎麼因應這些感受?有哪些人可以訴苦?而當孩子面臨性傾向的煩惱時,能否安心的與父母討論?或者,在處理這些事時,父母反而是壓力來源之一?

課業第一的比較文化

課業為重的學習環境,容易培育出大量很會念書的孩子。但可惜的是,許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別說是勇敢想像自己的未來。這點,從學校課表中,寥寥無幾的自我認識、自我探索、生涯規劃與可能常被借課拿去考試的輔導課可見一斑。把課業當成第一(或者唯一)的學習過程,也在無形間,讓孩童們潛移默化內化了「比較」的生活方式。適當的比較是好的,但走火入魔的比較,卻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種下許多困擾的因。不少新聞就呈現出這樣的狀況,孩童連暑假有沒有出國、便服的衣著是否是有名的牌子,都可以拿來比較、做文章。

父母可以這樣觀察》把課業拿掉之後,青少年還剩下什麼?他有自己的興趣與休閒嗎?青少年如何看待課業與休閒娛樂?對於「我的志願」,這個從小只是作文題目的題目,青少年現在是怎麼想的?對於「比較」這件事情,青少年本身有何看法?

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沈眉君,衛福部桃園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