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念書念到大學,花費那麼多時間,真的有意義嗎?還是說,其實有些事情比讀書還重要?
針對這一點,大家各有定見。
如果沒有大學文憑,就算有想做的事,也不容易得到挑戰的機會;至於薪水,也受到學歷不少影響(當然還是有例外)。
想到殘酷的現實,家長當然希望孩子有大學文憑,才能拓展未來的可能性,而且最好考上大學名校。天下父母心,各位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看來,或許會覺得讀書簡直是活受罪。讀書只是為了在試卷上寫出既定的標準答案,死背一堆知識跟解題方式,真的對自己的未來有幫助嗎?
我以前也考過大學聯考,回頭想想,「絞盡腦汁,動腦思考答案」,確實對我的未來有幫助;反過來說,「明明讀了幾頁就想睡,卻為了考試死背書」,對我一點用都沒有。
事實上,許多孩子對於學校的課業或升學考試,可能是抱著以下的想法。
-
對讀書沒興趣,根本是活受罪
-
受不了為了考試而死背書
-
比較想要快樂地自發學習
-
如果能愈學愈好,提升成績,那還不錯啦
如果有一種學習法能實現以上的願望,對孩子或是家長來說,豈不是意義非凡?
其實,只要利用本書介紹的「分支圖」,就能藉由「原因」跟「結果」的關聯吸收課本的知識,不必死背,也能融會貫通。
這是適用於所有主要科目的學習法,請各位務必與孩子一同練習。
利用圖解筆記激發好奇心,讀書再也不無聊
祐樹讀小學時拒絕上學,上了國中,所有主要科目也都必須課後輔導跟補考。客觀看來,他的工作記憶(掌管腦部短期記憶的功能)的檢查數值極端低下,他本人也知道自己不擅長背書,算數學速度太慢。
明明很努力讀書,成績卻總是落在同年級一百二十人的一百名之後。「只要有心就能成功」,這句話對他不適用,因為他已經很努力了。如果對他說「加油」,反而只是在逼迫、折磨他。
那麼,難道他只能自認倒楣,認為「反正我就是腦袋不好」「反正我的記憶力就是差,成績不好就認了吧」?在教導祐樹改變學習方式之前,必須先讓他不再自暴自棄,相信自己「或許辦得到」。
話雖如此,畢竟他在讀書這方面充滿挫折,所以做起來並不容易。因此,我跟他一起分析考試結果,擬定戰略。
結果,我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在正式考試只拿到二十分,但是在考題類似的補考中,卻能拿到八十分。
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如果腦部發育有障礙,學習能力不足,那麼不管正式考試或是補考,他同樣都會碰壁。反過來說,只要補考、重複練習就能考得好,就表示他的學習能力沒問題。
換句話說,只要採用有效的學習方式好好念書,他就能考得好。當時的祐樹或許只是還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學習,才會跟不上學校課業,考試也考不好。
那麼,祐樹在學習方面下了什麼樣的功夫?最大的差別,就是他用了「分支圖」。
只要用原因跟結果來連結資訊,記憶力就能大幅改善。人名、年號、公式、數字、新的概念、知識的結構......從今天起,大家再也不需要痛苦地死背這些東西了。
請各位回想一下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就拿《桃太郎》來說吧。
即使過了這麼久,大家還是記得大綱,是因為資訊連結在一起,變成了故事。「故事化」也能運用在學校的課業上,只要懂得如何用「分支圖」歸納筆記就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文化《思考力培養法》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