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停的「選擇」!心理師建議父母,教孩子練習作選擇從吃飯開始

2016-07-21 07:00

? 人氣

作選擇就跟呼吸與心跳一樣,只要你還活著,就無法不持續面對這件事情。

從絲瓜大戰說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從事諮商心理師的工作之前,我有一年是在國中擔任輔導教師。閒來無事的時候,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在午餐時間到人山人海的學生餐廳去「欣賞」孩子買便當。我經常觀察孩子們排隊時忙碌的樣子,他們一邊看著手上的銅板與鈔票、一面計劃著待會要選哪些菜色。當他們看到想要的炸雞腿已經被前面的同學夾完時,還會露出滿心焦慮、苦惱至極的表情。

真的很有趣。

有時候我會故意去和那些沒有夾到限量炸雞腿或喜歡的菜色的同學聊一聊,聽聽看他們當下的感覺和想法是什麼。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莫名喜歡或討厭的事物,而喜歡或討厭往往不需要什麼太有邏輯的理由。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用左手寫字,有些人絕對不喝常溫的水,有些人就是需要用右腳跨過機車才覺得能安心騎車上路。那就是一種喜好或行為模式,沒有什麼道理。

大概是我天生缺乏品嚐絲瓜的味蕾,從小我就非常討厭這個根本是來自外星球的植物。光是它的味道、形狀、外皮上的小凸刺都足以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更不用說要去吃絲瓜了,那種糊糊爛爛的口感、近乎野草的腥味,我光是想像,胃就一陣抽搐。曾經有幾次在棍子脅迫的狀況下吃了一小口,結果當場吐了滿地,可怕的是就算漱口好幾次之後,嘴巴裡還是殘留著絲瓜的味道。

你可能會想:「不想吃就不要吃,有什麼好煩惱的? 」

偏偏天不從人願,我們家有一堆親朋好友都種絲瓜,而鄉下人的興趣之一就是相互分享彼此的好東西,因此餐桌上幾乎天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絲瓜料理:絲瓜金針菇湯、絲瓜麵線、枸杞炒絲瓜、絲瓜蝦米粥,甚至是絲瓜火鍋等等。

天啊! 根本是絲瓜全餐啊,到底是想逼死誰呢  於是乎,我們家的用餐時間天天都會上演絲瓜拉鋸戰。

「吃一口就好,吃了就給你零用錢去買冰棒。」爸爸使出利誘策略。

「快給我吃下去! 別在那邊拖拖拉拉! 」媽媽經常被我磨光了耐性。

「吼! 胡展誥你快吃啦,每次吃飯都因為你破壞氣氛! 」姐姐很無奈。

面對這些策略,我只能嘟著嘴、緊緊抱住手中的碗,深怕一不小心就讓絲瓜攻城掠地。

也因此,小時候每到晚餐時間我都很緊張。如果是喜歡吃的菜色也就算了,若是討厭的或害怕的,那餐桌上恐怕又是一場「你夾我丟」、「你拿我閃」的硬戰。

我一直很困惑,能夠吃的蔬菜明明就有那麼多種,幹嘛我一定得吃這東西?

媽媽為了幫助我克服「絲瓜障礙」著實煞費苦心,她嘗試了各種烹調方式,像是紅燒、裹粉油炸沾番茄醬、蛤蠣煲湯、慢火炭烤,甚至將絲瓜切成小塊、偽裝在其他菜色裡,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家人會逼我吃絲瓜,那是因為他們擔心我偏食、飲養不均衡,再加上家裡工作真的很忙碌,收攤後家裡有什麼就煮什麼,無法再費盡心思去變出什麼菜色來滿足每一個人的胃口。

後來我的家人終於放棄了,他們照樣大快朵頤美味的絲瓜料理,但也允許我能夠花一點時間,從那些料理中仔細揀選出沒有絲瓜的部份。從此之後,餐桌上漸漸出現幸福快樂的時光。從這一刻起,我才終於不再感受到絲瓜帶給我的威脅。

不過,提供機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作選擇」是很重要的。畢竟作選擇就跟呼吸、心跳一樣,只要你還活著,就無法不持續面對這件事情。

從早上睡醒睜開眼那的一刻開始,你就得開始面臨選擇。例如,你是要痛苦地準時起床去上學還是要多賴床一下,然後面對遲到帶來的處罰。你可以每天花大錢吃大餐,或者平日過節儉的生活,以便在重要時刻手頭還有些存款可以運用。你可以下班後努力運動,也可以用大吃大喝來作為結束一整天工作的節奏。你可以聽別人的話來挑選大學科系,或者多方考量後順從自己的想法來選填志願。你可以用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朋友的背叛,或者是用世界末日來看待這段變質的關係。

你可以選擇。

作選擇也需要學習與練習

認為人擁有選擇與自由的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E. Frankl,1905-1997)和他的家人曾經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他的家人、妻子和兒女最終都死在那裡。在如此殘酷艱難的環境當中,法蘭克孕育出了一句經典名言:「你關得住我的身體,卻囚禁不了我的心。」也就是說,即使是身處在極端缺乏自由的環境裡,至少還能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當前的處境,以及自己的生命觀。當然這是相當極端的狀況,一般人肯定很難理解在這麼可怕的情境中還有什麼選擇可言。

的確,生命中有些情況要作出選擇是很困難的,而且那些難以作選擇的情境還可能多到不勝枚舉。即使如此,後來我們都還是會從中有所選擇,不是嗎?

再怎麼困難,你還是能作選擇;再怎麼困難,你還是得作選擇。

「哼! 那我就都不要選,你能拿我怎樣? 」面對困難的選擇,你雙手交叉在胸前,使出最擅長的任性來賭氣!

省下這力氣吧,因為即使你這麼說,你也已經作了「不選擇」的選擇了,不是嗎? 而且不作任何選擇所帶來的後果通常都不是自己所樂見的。

接受吧,作選擇是生命中相當重要、也無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作選擇就像打籃球或解數學題一樣,都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

「來上學很無聊,可是我又不能選擇要不要上學。」我最常遇到國中生這樣問我。

「我承認這很無奈,」我想了一下,接著說:「我們的法令規定我們國中以前都要上學,不能選擇要或不要。」

但是,很重要的但是。

來了學校之後,你可以選擇要趴著睡覺、要和老師對立、要將老師上課當成念經,或者對自己感興趣的部份多加學習,踴躍問問題。或者,你可以選擇違抗這個體制,乾脆翹課或輟學。這些選擇權都在你的手上。

你或許會抗議:「拜託,上課趴著睡覺會被老師處罰吧? 」、「沒有來上學的話很麻煩耶,學校、社會局、警察都會到處找我……」

對啊,的確是。但人生本來就沒有全拿的,你不能總是「只要享受什麼,卻不想要面對什麼責任」,所以很多時候你只能在某種條件下作出選擇。

現在的孩子在學校裡能夠作選擇的機會其實不多,舉凡制服、書包款式、編在同一班的同學,或者是要學習的內容與進度等等,往往都是已經被規定好的,很難隨心所欲而變換。在一個名為學習的教育機構裡,我們甚少提供孩子學習作選擇的機會,但卻期待著他未來能夠擁有選擇好的興趣、好的大學、好的工作,甚至是好對象的能力,這其實是一個蠻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場景回到學校的餐廳。站在長長的隊伍裡頭,我欣賞的是每個孩子握著手中那一枚五十元硬幣,然後思考如何在有限的預算裡,可以在兼顧好吃、吃得飽,以及健康(不過這應該是少數)等條件,搭配出今天午餐的組合。

這就是作選擇最重要的本質之一:「評估自己身上有限的能力或資源,考量對自己甚至是對他人最有利、或者傷害最少的狀況下,作出相對應的行動。」而大人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這樣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可以培養孩子作選擇的機會,像是帶孩子逛百貨公司或大賣場時,讓他自己挑選一樣玩具;上餐館吃晚飯時讓他選擇一道菜色;週末要出遊時提供幾個目的地,讓他們參與決定要去玩的地方。沒錯,練習作選擇就是從生活中的小事情著手。

「欸,等等,這樣孩子會不會亂選啊? 」萬一他挑了個貴死人的玩具、點了盤朝天椒炒青菜,或者說要去阿拉斯加旅遊,那豈不是拿石頭砸我們自己的腳?而且還超痛的呢!

所以,協助孩子學習作選擇並不是毫無範圍地讓他們自由發揮,孩子小小的腦袋對於許多事情都還缺乏大人成熟的判斷力,因此我們必須設定一些條件,協助他們從中選擇。

例如,你可以挑一個一百元以下的玩具;點菜時你必須選你敢吃的菜色,如果你不清楚那是什麼的話可以先問爸爸媽媽;你可以在A、B或C這三個地方挑一個你想去的。重要的是,這個價格範圍與這幾個讓孩子選擇的地點都是我們成人能力範圍可及的。

諸如此類,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我們設定的條件也可以愈放愈寬。而當孩子作了我們覺得不妥的決定時,也要從旁協助他進一步思考優劣利弊,進而重新作選擇。這樣的過程也有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獨立判斷、作決定。

講是這樣講,要如何設定?什麼才是大人覺得不妥的決定?要如何討論?如果討論之後孩子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怎麼辦呢?這討論的過程中彼此一定會有觀點的差異,於是爭吵或衝突是免不了的。不過,即使是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又可曾與父母親少了爭吵?

孩子:「我下課後想去打球……」

爸媽:「不要只是想玩! 我幫你報名課後安親班了。」

孩子:「都是你們和老師啦! 是你們叫我念這科系,害我現在沒工作! 」

爸媽:「我們也只是好心想幫你啊,怎麼會知道現在會是這樣呢? 」

孩子:「如果不是你們堅持,我根本不會過得這麼不幸! 」

爸媽:「你那時候自己挑的另一半,說不定現在會讓你更不幸福。」

有沒有覺得這樣的對話很耳熟?到底孰是孰非?或者,這對話裡的大人其實也都是因著好意而出發,根本沒有想要壓迫對方的意思?而孩子在被鼓勵順從的傳統價值底下雖然不喜歡,卻也半推半就接受了父母的建議,因此造就了這一段段充滿哀怨的對話。

聰明的你看到這裡或許也發現了,當你自己作了選擇,同時就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沒錯! 選擇是自己作的,於是作完選擇後,沒有道理要別人來為自己承擔後果。小至你挑的玩具,大到你挑選的科系、工作,甚至是生活方式,因為是你自己選的,所以即使過得辛苦,你也得為此負起全責。即使在上述的對話裡,孩子還是得為這樣的結果負起責任,因為最終是他自己選擇要把決定權交到大人的手裡。

p83-從生活中的小事練習作選擇(我家經營了28年的烤雞攤).jpg
從生活中的小事練習作選擇(我家經營了28年的烤雞攤)

沒有所謂錯誤的選擇

重複了好多次的「選擇」,或許你看得頭都快暈了。不過我真心覺得作選擇就像呼吸與心跳一樣重要,停不了、也躲不掉。我很欣賞的作家小野曾經說過:「在人生中,沒有所謂錯誤的選擇;即使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就此毀掉。」人生就來世界這麼一遭,別擔心因為會出錯、因為要承擔責任,於是就把選擇權雙手奉上、交給他人。

打個岔,難道選擇作奸犯科也可以嗎? 請記得:這裡討論的選擇指的是在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所作的決定。

如果今天讓你選擇知道「四十歲、五十歲,或六十歲的你會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成就、跟誰結婚、甚至是不是還活著……」你會想知道嗎? 還是,你會希望讓未來保持神秘,然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停去冒險、去開創每一個新的明天呢?

如果你選擇前者……嗯,很抱歉,以目前的科技還沒有辦法幫助你實現這個願望(就連號稱擁有時光機的哆啦A夢也還要再一百年才會誕生),看起來現階段的我們只能選擇後者,因此,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會造就出不同的你。而那樣的選擇是好是壞,沒人能夠說的準。你只能認真作選擇、好好活著,然後用你的生命在未來一探究竟!

別去相信那種:「就跟你說吧,如果當時你聽我的,現在早就……」之類的話。如果他真的擁有預知未來的神力,他早就該知道你不會聽他的話,那他幹嘛還要費力勸告你?又或者,如果他能預知用原本的方法無法撼動你,那他為什麼當初不換個更有效的方法來說服你呢?

你說是吧!

心理諮商小教室

在兒童及青少年的諮商工作中經常會使用到「設限」(setting limits)的技巧,目的在於讓治療情境貼近現實生活的狀況,協助孩子學習在特定的情境下能表現出適當的行為。遊戲治療大師蓋瑞‧藍爵斯(Garry Landreth)提出完整的設限技巧應包括三個步驟,依序是:同理→設限→提出替代方案,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很想要畫牆壁(同理),但是牆壁不是用來畫畫的(設限),如果你想畫畫,可以畫在這些紙上面(提出替代方案)。」如此一來不但讓孩子清楚知道什麼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也學習到更適當的替代行為。因此,當孩子出現不合宜或破壞的行為時,除了制止之外,還可以試著使用設限技巧協助孩子學會生活中的常規,以及控制行為的能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聯經出版公司《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