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被臉書取代、臉書之後IG竄起。強者恆強的網路世界裡,網路效應到底如何發生?

2019-05-24 10:58

? 人氣

有一個問題在我心中總是充滿疑惑:網路效應看起來是個讓強者越強的必勝絕技,但是那些擁有網路效應的產品與服務,例如MSN、雅虎奇摩拍賣,到底是怎麼被打破的?

先簡單解釋什麼是網路效應:當使用這項產品/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服務,就越有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路效應又可以細分成同邊、跨邊、正向、負向,我就不細講理論,只介紹例子了。

例如Line,如果只有一個人使用Line,Line 一點用都沒有,但越多人使用Line,他帶給所有Line用戶的價值就越高,由於都是「使用者」這方越多人加入越有好處,所以這是同邊的正向網路效應;

又例如電商平台,如果只有很少的賣家或商品在平台上,很少會有買家想去那個平台買,反過來很少買家的平台,也不會有賣家想去上架,但是一旦有某一方開始增加了,例如有足夠的賣家在平台上,就會帶動買家瀏覽購買,正向的效應讓雙邊的買賣家都越來越多,這就是跨邊的正向網路效應,但是對處在同一邊的賣家來說,越多賣家加入卻代表競爭者變多了,這就是同邊的負向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幾乎是商業模式中牢不可破的必勝法寶,因為越多人用我,我就越強大,比較少人用的小咖要怎麼跟我競爭呢?所以我一直有個疑惑,實際上還是有些具有網路效應的公司被打垮或是讓小咖竄起了,為什麼呢?

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等登登」的MSN,當時幾乎我所有朋友都在用,而越多人使用MSN,大家就越黏著在上面,其他通訊軟體怎麼可能取代呢?

然後是接下來的Facebook時代,如果Facebook這麼強,那麼Instagram是怎麼崛起的?

還有我大學時很紅的雅虎奇摩拍賣,上面有這麼多的買賣家,雙邊效應簡直牢不可破,奇摩拍賣東西超多什麼都有,之後是怎麼被露天取代,蝦皮又是怎麼竄起的呢?

我有天躺在床上滑手機時,突然「啪嚓!」有了一點答案。

一、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1. 從平台的某一方或某個需求開始,強力切入一個需求,從小群體先崛起,創造新的網路效應,再往外擴散

IG的崛起,其實是因為他有濾鏡可以把照片拍得很漂亮,打中了社群分享的需求,再加上當時智慧型手機的拍照技術也發展成熟(iPhone 4),所以以照片為核心的社群分享方式就這麼火紅了起來。

露天的崛起,其實是因為雅虎奇摩拍賣當時決定要收成交手續費,引起賣家不滿,露天以完全免費策略吸引了這批賣家過去,買家才跟著過去,推動了雙邊網路效應的巨輪。

之所以要從小群體先崛起,是因為這樣才能累積足夠的傳播勢能,Facebook也是從哈佛校園先崛起,如果一開始Facebook就被丟到大眾面前,恐怕再怎麼加好友,身邊都沒有多少人使用,無法迅速交織成網絡然後擴散出去。

2. 點線面體的「體」:時代背景的改變,帶來人們行為的改變──隕石把上個世代的霸主恐龍給淘汰掉了

MSN的沒落,與Facebook以及Line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而Facebook與Line的崛起,又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很大的關係。

Facebook吸走了人們的注意力,社交方式從訊息變成臉書這種平台,加上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拍照打卡上傳情境」,讓Facebook快速擴張,Facebook隨時想拍照打卡上傳的模式,也帶來了智慧型手機的需求,所以互為推手,將強項在PC版的MSN遠拋在後。(其實更一開始是偷菜的情境,為了自己的農場大家狂互加好友,這可以總結到第一點,從某個需求強力切入)

之後Line的崛起(2011年),也是以手機平台為邏輯設計,建立在手機移動平台上的私訊軟體,之後的MSN,即使做了手機app版本(2014年),也已經沒有人在上面了。

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改變了許多事,其中使用者行為應該是最重要的,注意力與使用時間,從電腦移到手機的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蝦皮從一開始做電商,也同樣以手機平台做原生的邏輯設計,再用免運從小型賣家切入。

我相信未來幾年,智慧型手機一定會繼續改變許多事情。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在搶做智慧音箱,如果他變成下一個隕石怎麼辦?還有AI我認為也是下個隕石。

二、其實,我們做的事情,也有些是具有網路效應的

網路效應對人類來說是什麼?

再說一次網路效應的定義:當使用這項產品/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服務,就越有價值。

你得到的知識越多,而且具備一套思考的框架,能將這些知識內化之後互相連結、觸類旁通,這些知識就越有價值,就像Google一樣,具備強大的核心演算法,越多人使用,就有越多data,越多data,AI提供的服務越準確,就吸引更多人使用。

你認識的人越多,就越多人想跟你當朋友,因為進入你的人脈網絡會更有價值,可以認識更多人,就像Facebook一樣,越多人加入,這個網路就越有價值。

或者是,你認識的「同溫層以外」的人越多,或是你嘗試「舒適圈以外」的事情越多,你能接受到的觀點與挑戰越多元,從這些多元觀點與挑戰中,你進一步磨練了自己的思考框架與克服挑戰的能力,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與同溫層,並具備向外挑戰的能力,強者不都這麼煉成的嗎?

對我自己來說是,越寫文章我就越能好好整理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寫出好的內容,越能寫出好的內容,讀者和鼓勵就越多,讀者越多我就越有動力好好寫文章。

那什麼時候,「人類的網路效應」會被打破呢?我想一樣是點線面體當中的「體」,也就是時代背景的改變

例如以前學的知識,在Google時代突然都搜尋得到了;以前擅長的技能,突然能被機器取代了;你熟悉PC知識,但突然大家都在用手機了;以前認識人很困難、聽到厲害的人的觀點很困難,但現在很容易能搜尋到某人的Facebook或Linkedin並加好友、聽他們分享。

或是有一天,網路讓你手上的技能變得不那麼特別,學得你的技能變得不那麼困難了,你的專業進入門檻變低了。

例如,如果有一天,創作與觀看的趨勢逐漸轉為圖文或影音創作,也許我的長文章就沒人看了。更可怕的是有一天AI進化到能寫出和我一樣品質的文章,還比我會上網找資料!

所以最後的核心競爭力,也許剩下「應變的彈性」「改變的勇氣」

當你注意到Google能搜尋得到你已知的知識時,就學會使用Google搜尋到的資訊,增強你的論點與思考框架。

擅長的技能被機器取代,那就學會駕馭機器,讓工作更有效率,甚至創造更多機會。有一種說法是,洗衣機的發明解放了婦女的時間,促進了女性地位的崛起,我很樂意家務工作都被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取代。

加某人Facebook簡單,但與人相處互動的能力也許更困難、更有價值。

創作趨勢轉為影音,其實手機或直播等科技,已經將影音創作的門檻越拉越低了(這也是個促進時代轉變的重要因素),或是某一天我找 Youtuber 合作吧,沒說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啊!

當然還是有人無法適應改變的,這不代表沒有應變的人就是迂腐不知變通,只是我很幸運能有準備面對這些改變的餘裕和學習能力──也許我之後會被兒子說迂腐不知變通呢。

讓我們一起成為靈活的蟑螂,而非成為大而難以適應環境的恐龍吧!

文/Evonne Tsai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