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和婆婆能算一家人嗎?爸媽老後該住安養院還是和孩子住,決定前要想清楚啊

2016-06-06 11:08

? 人氣

父母年邁後,該如何照顧父母變成兒女們苦思的問題。送到安養院由專業人員照護健康抑或是讓父母在家中享天倫之樂?而留在家中又應該將居住空間分隔開避免衝突抑或是住在一起互相照顧呢?

入住安養設施

在雙親入住安養設施之前,內心總是糾結煩亂。若是自己入住這類場所,則是住進去後才感到掙扎不斷。

當雙親正式入住安養設施時,為人子女者都會陷入矛盾的情感當中。愧疚、放心、憂愁、解放感等各種相反的情緒不斷激盪心中而煩惱不已,但這些都是發生在雙親入住安養設施之前。只要父母漸漸習慣安養中心,並且穩定生活後,這種心情也會慢慢淡化褪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如果是自己入住安養設施的話,又會怎麼樣呢?自己入住老人安養機構時,在入住前當然也是會煩惱不已,但住進去之後才是矛盾糾結情緒的開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個人在入住前三個月都會出現「入住不適應」的情況。

可是我們為什麼無法適應住在安養設施的生活呢?最大的原因是在於沒有自由。如果是附有照護功能的老人中心,通常集體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就算入住的是個人房,用餐時間與入浴時間一般都還是固定的,根本無法自己一個人在夜裡泡個澡之類的。如果是住在家裡,就可以在喜歡的某一天、喜歡的時間裡泡澡,但到了這裡只能在規定的日子及固定的時間裡入浴。包括飲食也是,沒有菜單可以選,而且種類最多也只有三種,更不可能在喜歡的時間吃自己喜歡的東西。

因此,很多人無法適應集體生活這種特殊環境而出現了消瘦、憂鬱等症狀,甚至患有失智症的人還會出現暴走胡鬧的行為,或是拒絕旁人照護。不過如果安養設施對於每個人的各種需求全都一一滿足的話,安養中心應該就無法營運了。因此,設施這邊會覺得入住者「必須忍耐」是理所當然的,入住者本身其實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大概經過三個月後就會慢慢習慣而穩定下來。

不過,這種「沒有自由」的狀態到底是什麼呢?說到這裡,可能要先問問讀者們,所謂的「自由」是什麼?

「自由」其實就是指「自決性」(autonomy),用別的說法表達就是「自律」。

對於人類來說,所謂的自由是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事情,而且在有生之年都會希望擁有自由的就是人類。因此,當人的自律被侵犯時會感到痛苦,但目前日本的介護制度並不重視「自律」。政府只重視「自立」,而且拚命想要延長「健康壽命」,所以現今的「介護」制度大多成為了「協助自立」,而非「協助自律」。

那麼,當自己真的進入安養設施居住時,又該怎麼做才好呢?我想最好是盡量找到重視重律的地方吧!不要以設施機構的外表或是說明文件來做判斷,而是藉由體驗入住,或是入住時工作人員如何應對接待等情況來直接了解。我想,選擇願意重視入住者自決性的地方才是最好的。

與孩子同住

兩個家族同住在一個家裡面,所以要對於物理性界線及心理性有所意識。

如果和孩子們同住,就會再度構成一個家人的生活圈。在這之前可能都是夫妻兩人、或是獨自一人生活,當和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後,就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生活圈。可是若問到是否與孩子們同屬一個生活圈的話,答案倒是否定的。

因為從孩子們的角度看來,父母其實並不屬於自己家庭的家族。在第二章的「人生事件--『給予孫子們援助』中,偶然間聽到媳婦說「下次我們家一起去旅行吧!」的婆婆很高興地回應,「好啊,我也想去」。結果媳婦卻露出了不開心的表情。這是因為雙親所看到的自己家人與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這種情況稱之為「世代界線」,而且年輕的世代對於這種世代界線比較敏感。如果沒有確實發現這一點的話,這條界線就會形成兩代間的巨大鴻溝。

最近,有個朋友提到了下面這個情況。他為孫女訂購了孩子夢寐以求的智慧型手機,但不久後卻接到了兒子打來的電話說,「爸爸是特地買這個送給孩子的,可能我說這個不太好意思,但爸爸可不可以將手機解約呢?」原來是兒子認為,「現在有很多經由智慧型手機所造成的霸凌問題,所以不希望女兒使用智慧型手機。」

當然,我的朋友認為是購買手機是件好事才會這麼做,但他卻沒有發現家族間界線的存在,進而侵入了兒子的家庭。孫女要不要使用智慧型手機是由負擔養育責任的父母來進行判斷的,所以從頭到尾都屬於兒子一家的家庭內部問題,只是這位朋友沒有發現這條界線而已。如果無法查詢世代界線這種心理性的界線,就會被認為是過於遲鈍,有時甚至會在孩子們之間形成巨大的鴻溝,所以大家務必要多加注意。

不過,相對於這個例子,有時也會因為要設立明確的世代界線,反而導致鴻溝出現。有個朋友好幾年前蓋了一棟二世代住宅(註:日本常見的世代混居住宅,一棟房子擁有不同入口,通常由父母與孩子家庭分別居住不同樓層)與父母同住。兒子一家住在二樓,父母兩人住在一樓,各自使用各自的廚房,出入口也非同一處。這是因為兒子夫婦是雙薪家庭,所以為了不要打擾到父母才這麼做,但之後卻造成了反效果。因為在父親去世後,母親成為了孤零零的一個人,最後陷入了孤立的狀態。

所謂的「二世代住宅」,是當一個家庭同時有兩個家族時,藉由區隔出明確的物理性界線來劃出心理方面的界線,也一種用來避免紛爭的住宅形式。所謂的物理性界線,就是能源費用、餐費等等家計花費要如何處理?三餐做飯與打掃要如何處理這類問題。至於心理性界線,則是孫子的教育要怎麼辦?兒子與媳婦吵架時要怎麼辦?等等。

只要這兩種界線處於模糊不清狀態就會產生互相干預的情況,進而造成紛爭。雖然二世代住宅被認為是用來預防這類的紛爭,但還是會有未能清楚畫出心理界線,或是像朋友家那樣讓物理界線造成心理上鴻溝的各種情況,無法完美處理就是現在的實際狀況。

現在,因為身心狀況不佳,或是雙親只剩一人,或已進入需要照護狀態之後才和孩子們同住的父母也持續增加。只是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當父母衰弱之後才一起同住的話,孩子就會擁有壓倒性的強大勢力,所以父母親就算有什麼事情不喜歡也無法開口表明,甚至還會陷入照護即控制的可怕陷阱。就算彼此能夠體諒對方的心情,但過於勉強時,等在前方的仍會是悲劇。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要在自己身體仍屬健康的時候就向孩子們傳達「不要太辛苦了」、「希望盡可能使用公家提供的服務」等等這類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與孩子們關係疏遠的人,就必須要採取一起吃飯或是旅行等行動,努力修復彼此之間的關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晨星出版《老後生活心事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