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如何成為「台灣的京都」?一種台南精神,讓他們找回日治時代的驕傲!

2016-04-27 18:23

? 人氣

老人是農村社區的主體。他們的智慧卻透過社區再造、新農村計畫,引進專業技術,結合在地特色,創造承先啟後的創新產品。有的是特殊口味的鹹鴨蛋,有的是結合柳營牛奶和東山咖啡的牛奶咖啡,讓創新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只要巧用老一輩的技藝和智慧,偏鄉也能「風華再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等待「風華再現」的,何止偏鄉?連舊市區都亟待「振衰起敝,扭轉劣勢」。

4
(圖/作者提供)

90年代,在國民黨市長施治明主政下,中西區執行了一個衝擊往後20年的市政工程:海安路地下街。

這項浩大工程以失敗告終,連帶拖垮了原先繁華的中正路商圈。原本風光一時的中國城淪為可怕的蚊子樓,導致當地治安敗壞,市民幾乎放棄了這處地方;曾經光鮮亮麗的中國城,變成城市毒瘤,不勝唏噓。

更慘地,原本在日治時代有繁華代名詞「末廣町」之稱的中西區,人口外移,一蹶不振。今年3月,30多年歷史的中國城終於著手拆除,走入歷史。

未來,此處將打造成一處涵蓋潟湖、廣場、運河、步道、藝廊的新地景工程;工程完成後,從「林百貨」往西走,將可踏過溪流,站在運河邊,遠望夕陽。

400年前,台南可說是台灣的「天龍國」,曾是最繁華的城市。日治時代,台南還是日本政府最重視的糖業發展基地。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還曾親臨台南視察,留下許多足跡。

400年來,台南衰圮過、沒落過,甚至有人比喻台南人,是一群被歷史遺落的仕紳。或許是吧!但台南人把這種血液中,些許驕傲又不認輸的性格,轉為一種對信念的堅持,實踐在美食、想法、行動和城市建設上。

社區改造、城市工程的「振衰起弊」,並非是為了吸引外地人肯定的「風華再現」,而是一種相信為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和生活價值而付出的努力。

5
(圖/作者提供)

努力不會停,改變正一點一滴進行。

文/漂流木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府城想想】 一場在台南發生的「風華再起」工程運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