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近年急起直追,除了Deepseek、ManusAI等AI人工智能出世,華為近期還傳出要建廠研發7奈米晶片。半導體專家葉國光在節目《論政天下》指出,目前中國市場的需求量大,將低階、中階、高階的封裝測試加起來,中國很快就會趕上台灣。
葉國光表示,中國的製造門類雖然齊全,但技術還不足。中國於晶片製造的類別中,在矽片、晶圓、封裝製程,部分晶片設備已經可以自行製造,但7奈米以下的矽片技術還無法突破,因此多為進口。他提到,中國晶片製造的公司,大部分技術團隊領導人都是從美國KLA出來的,像是中科飛測、睿勵科學儀器、奈米科學、昂坤視覺等,「KLA其實是檢測設備的龍頭,但他們的員工出來後成立的公司,都會在各自的小領域做,所以就比較分散,但比較全。」然而,KLA的檢測設備仍較為穩定,因此若沒有被禁止購買中國的設備,中國的廠商、晶圓廠還是會優先考慮購買KLA。
台灣在過去被認為是晶片封裝測試中的世界第一,葉國光認為,這要分成兩方面討論,因為台灣是使用外國設備達到的高產值,但中國是使用自己的設備。他說明,目前中國市場需求量大,將低階、中階、高階的封裝測試加起來,中國很快就會趕上台灣。至於高階封裝製程,除了華為手機用自家封裝,其餘小米、oppo都讓台積電或國外廠商封裝,因此中國高階封裝的佔比非常小,技術落後程度約台灣2年,但葉國光認為,中國不只想做封裝製程,他們的發展全面,除了發展製程技術,還發展自己的設備,如果設備跟技術同步進行,「再過2年到3年,他做出來的封裝CP值可能會超過台灣或海外。」
葉國光認為,中國半導體設備、技術要達到現在的水平,原本至少要再多加5年,但美國在貿易戰、科技戰中限制中國半導體,反而助長了技術發展。現在很多中國的領軍人物都曾在美國留學、工作,但回國只能使用中國國產的設備,「即使國產設備品質還不夠好,也不得不用。」
談到台灣賣大量晶片給中國,葉國光表示,中國在晶片的需求量占了全世界的40%,但中國還難以自己供應,即便台灣製晶片的價格稍高,只要美國沒有「長臂限制」,第一選擇仍是台灣,因為業務溝通方便,台灣製造晶片的成熟度、品質都較為優秀。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