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未必是感冒!小兒發燒超過5天 要警覺「川崎氏症」上身

2016-03-09 12:13

? 人氣

小兒川崎氏症的常見症狀:草莓舌(衛福部)

小兒川崎氏症的常見症狀:草莓舌(衛福部)

光光1歲前罹川崎氏症,在心臟留下2大1小冠狀動脈瘤,嚴重發病時可能有生命危險。醫師提醒,川崎氏症是小孩最常見後天心臟病元兇,若孩子發燒超過5天,應警覺以免錯過治療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血管炎,常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兒童。目前台灣約有2萬名川崎氏症患者。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表示,1967年日本小兒科教授川崎富作首度發表川崎氏症,至今40年仍不清楚川崎氏症的致病原因,但已經成為小孩最常見的後天心臟病原因。

光光8個月、11個月各得過1次川崎氏症,急性期過後,心臟上有2大1小冠狀動脈瘤,光光按時服藥,3到6個月來院追蹤,10年之間似乎相安無事,一直到國小五年級某一天,在學校打羽毛球後,持續10多分鐘胸痛、冒冷汗、頭暈,機警的家人擔心可能是動脈瘤作怪,送醫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嚴重惡化,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

收治光光的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表示,川崎氏症若攻擊不同部位血管,會有不同的症狀,除持續發燒4、5天以上外,還有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口腔黏膜發紅(草莓舌)、四肢肢端皮膚脫皮、紅疹及頸部淋巴結;有1成左右會造成外表看不出來的冠狀動脈發炎與變化,其中又有少數孩子(約1-2%)會發展成巨型冠狀動脈瘤,甚至造成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塞等後遺症。

川崎氏症引起的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可分成1到5級,1到4級的病患都不會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狀況,只有第5級病患才會,第5級患者在全台2萬多名患者中占千分之一。

林銘泰表示,川崎氏症發病的前幾天,症狀和一般感冒較難區分,但如果上述症狀輪流出現,且高燒5天以上又找不到明確病因,可能要警覺可能是川崎氏症。若能在發燒7天內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可降低嚴重症狀,對冠狀動脈影響也會降到3%到5%,也有很高機會治癒,後續追蹤即可。

像光光一樣,得過2次川崎氏症的比例約為2%到3%,林銘泰說,根據資料顯示,這類型病患的第二次罹病,通常會在1年內發病,也會對冠狀動脈帶來較多的傷害。

川崎氏症雖漸被大眾認識,但父母面對小孩的病痛仍會相當擔憂與無助,也會口耳相傳衛教資訊但可能不夠確實,台大兒醫和光光媽媽和其他家長協助下,設計國內第一本「川崎冠心病童健康護照」,用淺顯易懂的條例形式分享給病童及家長,讓川崎氏症童的家長們更了解追蹤時程和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